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标签:
北京首都博物馆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
分类: 参观、戏剧 |
经过两晋南北朝、隋唐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到辽代进入全盛时期,自辽至清一直兴盛不衰。佛教在北京的长足发展,留下了寺庙、佛塔、造像、佛画、法物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为古都北京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魅力。
雷音洞是石经山唯一开放的藏经洞,洞内立有四根青石雕刻的千佛柱,共刻佛像1056尊,四壁嵌有146块石经,为静琬大师自隋大业年间至唐初所刻。
▲第一重汉白玉石函
雕刻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长宽各49厘米,高50.9厘米,为最外重石函。函盖盖面刻大明万历二十年高僧德清所作题记,共172字,记述明万历二十年发现佛舍利后万历母亲慈圣皇太后迎入宫中供奉三天的经过。函盖内面刻高僧达观发愿偈,共83字。
▲憨山德清题记
憨山德清 (公元1546至1623年),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全椒(今属安徽省)人。一生主张禅净双修,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影响,与紫柏真可交往亦深。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以私修庙宇之罪入狱,流放广东雷州。著述有《憨山老人梦游集》行世。
▲第二重青石函
雕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长宽各30厘米,高24厘米。函盖上刻“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36字铭文。
▲第三重汉白玉石函
雕刻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长宽各13.2厘米,高13厘米。函盖上刻26字铭文。慈圣皇太后,姓李,穆宗皇帝妃,神宗生母。一生笃信佛教,时人尊为“九莲菩萨”,曾兴建万寿寺、慈寿寺、拈花寺等佛寺,重刊《永乐北藏》,礼敬高僧遍融、德清、真可等人,对万历朝佛教重振贡献极大。
▲汉白玉石函盖上铭文
铭文内容:“佛舍利明万历壬辰岁秋八月二十日慈圣皇太后差官陈儒重安”
▲第四重银镀金函
雕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长宽各3.85厘米,高5厘米。函身四侧面刻忍冬纹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像,造型小巧,刻工精美。函内有木质彩绘香珠1颗、珍珠8粒。
▲第五重汉白玉石函
▲佛舍利
▲天开塔旧貌(民国时拍摄)
天开塔重建于辽乾统十年(公元1110年)7月7日,为八角三层楼阁式塔。现存塔基为两层须弥座,须弥座上为砖雕斗拱承托的塔身,塔身东西南北各开一券门,其他四面设有砖雕假窗。塔心有八角形中心柱塔,柱与外墙之间是回廊,上下各层有旋梯贯通。上部残破。
▲地宫出土小舍利塔
1990年天开塔地宫出土,雕造于辽乾统九年(公元1109年)。高1.9米,砖石结构,由塔座、束腰、石函和亭式方塔构成。其中塔座、束腰和石函上均刻有铭文,记载辽乾统九年发现十三粒舍利的因缘和刘孝贞发起建此塔的经过。
顺义无垢净光舍利塔
▲定窑白釉童子形净水壶 宋
房山北郑塔
北郑塔位于房山城区西南长沟镇北郑村,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建于辽重熙二十年(公元1015年)。塔旁原有崇福寺,建于隋唐,为京西著名佛教道场。1977年6月辽塔突然倒塌,从塔基、塔身和地宫共清理出60余件重要文物。目前这批出塔文物大部分收藏在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法源寺内)。
▲石经幢 辽应历五年(公元955年)
平面呈八角形,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幢身八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及北郑院邑人起建陀罗尼幢记。经幢是佛教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印度,原用丝织物制作,供于佛前,表示佛陀统率众生,制伏邪魔之意;传入我国后变为石雕形式,并形成由基座、幢身、幢盖、幢顶和宝珠等部分构成的造型样式。据考古发现资料,我国经幢最早出现于初唐时期。
▲释迦牟尼佛涅槃石像 辽
此像侧身卧于石床上,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微隆,身着袒右肩袈裟,胸前露出蝴蝶结,衣纹写实自然,造型简洁,神态安详,生动表现了释迦牟尼佛涅槃时情景,具有辽代造像鲜明特点。
密云冶仙塔
冶仙塔位于密云县城东北4公里的冶山上,始建于辽重熙八年(公元1039年)。通高约12米,为八角三层楼阁式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塔前原有一座普照寺,亦毁于二十世纪中叶。1988年发现冶仙塔塔基并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40余件文物和大量铜钱。
▲2001年重修后的冶仙塔
2001年密云县政府按照辽塔原貌重新修复,平面呈八角型,通高17.765米。塔周围增加了照明设施,再现了“冶塔仙灯”的历史景观。
▲绿釉“杜家”款净水瓶
辽
▲彩绘陶经筒
辽
▲定窑白釉印花方碟
宋
大兴塔林
2008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大兴区康庄两限房工程项目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处辽金时期的塔林遗址,共有25座。它们均为砖塔,上部已毁,仅存塔基,塔基下有地宫。经过清理,发现铜镀金菩萨像、经幢、两颗尼僧舍利等一批佛教文物。目前被考古界定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首次大规模塔林考古发掘。
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
续秘藏石经塔,俗称压经塔,位于房山云居寺内,北邻云居寺南塔。建于辽天庆八年(公元1118年),通高5米,为八角十一层密檐式石塔。塔下有地穴,埋藏辽金时期所刻石经10085块,主要为辽道宗和通理师徒所刻石经。1957至1958年,中国佛教协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藏经地穴进行了发掘清理,清理出全部埋藏的石经及舍利石函、石刻等。
▲续秘藏石经塔
续秘藏石经塔建于辽天庆八年(公元1118年),通高5米,为八角十一层密檐式石塔。造型秀美,亭亭玉立。塔身刻有沙门志才撰《大辽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
▲辽通理师徒所刻石经——《大方等陀罗尼经》
通理,辽道宗时燕京著名佛教高僧。他自辽大安九年(公元1039年)至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发起刻经,共刻石经4000余片。全部刻经以及《契丹藏》为蓝本,改大碑为小碑,双面施刻。对房山石经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