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乐手云歌
乐手云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887
  • 关注人气:7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2020-02-16 00:03:45)
标签:

北京首都博物馆

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分类: 参观、戏剧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千年宝藏 盛世重光——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2年正式传入我国,在我国两千余年历史上,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净土宗等众多宗派,产生了建筑、雕塑和绘画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与精美作品,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两晋南北朝、隋唐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到辽代进入全盛时期,自辽至清一直兴盛不衰。佛教在北京的长足发展,留下了寺庙、佛塔、造像、佛画、法物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为古都北京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魅力。

  北京文物工作者本着保护和抢救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北京古代遗存的少数佛塔和僧塔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的佛教文物。遴选部分佛塔文物进行了展出,以期展现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独特的佛教文化风貌,以及建筑、雕塑和各种工艺等发展水平。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房山石经山雷音洞

  雷音洞,又称华严堂,是石经山最早开凿的藏经洞,由石经创始人静琬大师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开凿,现在编号为第五洞。19811127日,在修补该洞地面时,在原来佛座后5厘米处发现一块方石,取开方石露出一个地穴,从地穴中发现了五重舍利函及千年秘藏的佛舍利。舍利供奉方法十分独特,反映了我国早期佛舍利瘗埋制度。

雷音洞是石经山唯一开放的藏经洞,洞内立有四根青石雕刻的千佛柱,共刻佛像1056尊,四壁嵌有146块石经,为静琬大师自隋大业年间至唐初所刻。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雷音洞外景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雷音洞内景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第一重汉白玉石函

雕刻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长宽各49厘米,高50.9厘米,为最外重石函。函盖盖面刻大明万历二十年高僧德清所作题记,共172字,记述明万历二十年发现佛舍利后万历母亲慈圣皇太后迎入宫中供奉三天的经过。函盖内面刻高僧达观发愿偈,共83字。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憨山德清题记

憨山德清 (公元1546至1623年),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全椒(今属安徽省人。一生主张禅净双修,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影响,与紫柏真可交往亦深。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以私修庙宇之罪入狱,流放广东雷州。著述有《憨山老人梦游集》行世。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第二重青石函

雕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长宽各30厘米,高24厘米。函盖上刻“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36字铭文。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第三重汉白玉石函

雕刻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长宽各13.2厘米,高13厘米。函盖上刻26字铭文。慈圣皇太后,姓李,穆宗皇帝妃,神宗生母。一生笃信佛教,时人尊为“九莲菩萨,曾兴建万寿寺、慈寿寺、拈花寺等佛寺,重刊《永乐北藏》,礼敬高僧遍融、德清、真可等人,对万历朝佛教重振贡献极大。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汉白玉石函盖上铭文

铭文内容:“佛舍利明万历壬辰岁秋八月二十日慈圣皇太后差官陈儒重安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第四重银镀金函

雕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长宽各3.85厘米,高5厘米。函身四侧面刻忍冬纹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像,造型小巧,刻工精美。函内有木质彩绘香珠1颗、珍珠8粒。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第五重汉白玉石函

  雕刻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长宽各为1.2厘米,高1.7厘米,内奉两颗乳白色佛舍利和两粒珍珠,洁白莹润,在五重宝函中质地最为精良。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佛舍利

  共两颗,呈乳白色,为释迦牟尼佛骨舍利。舍利是印度梵语音译,汉译“身骨,原指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烧出的遗骸,有骨舍利、肉舍利、发舍利、牙舍利、指舍利等,后来泛指一切佛教修行者圆寂后留下的遗骸。这些皆称身骨舍利,还有法身舍利,指佛祖的遗教。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房山天开塔

  天开塔位于于房山区岳各庄乡天开村东南,始建于唐,辽代重修。通高约15米,为八角三层楼阁式塔。这里原有一座佛寺,名天开寺,始建于唐,自唐至清延续不衰,历史悠久。清末民国,寺庙殿堂毁圯,佛塔亦逐渐残破。1990年夏,文物工作者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塔藏文物30余件。2005年北京龙门生态园董事长尤西森先生施资对天开塔进行了重新修缮。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天开塔旧貌(民国时拍摄)

天开塔重建于辽乾统十年(公元1110年)7月7日,为八角三层楼阁式塔。现存塔基为两层须弥座,须弥座上为砖雕斗拱承托的塔身,塔身东西南北各开一券门,其他四面设有砖雕假窗。塔心有八角形中心柱塔,柱与外墙之间是回廊,上下各层有旋梯贯通。上部残破。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2005年重修后天开塔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地宫出土小舍利塔

1990年天开塔地宫出土,雕造于辽乾统九年(公元1109年)。高1.9米,砖石结构,由塔座、束腰、石函和亭式方塔构成。其中塔座、束腰和石函上均刻有铭文,记载辽乾统九年发现十三粒舍利的因缘和刘孝贞发起建此塔的经过。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顺义无垢净光舍利塔

  无垢净光舍利塔位于顺义区旧城南门外,俗称南关塔,始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辽开泰二年(公元1013年)完成塔基地宫,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毁于地震。1963年3月发现其长方形地宫,清理出石经幢、白釉童子形净水壶等约30件套文物。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小水晶舍利塔 辽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定窑白釉刻花莲菊纹“官”字款盖罐 宋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定窑白釉童子形净水壶 宋

  净水壶是佛教供奉类器物,为盛装圣水之用。《释氏要览》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储水,随身用以净手。此壶模仿童子形状,构思巧妙,意在标显壶及壶中所盛净水清净无染,可以净化众生心灵。童子在佛教里还有专门意义:一者菩萨将后补佛位,如王子将继承帝位;二者菩萨持戒清净,如童子童真无邪,没有贪欲。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房山北郑塔

北郑塔位于房山城区西南长沟镇北郑村,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建于辽重熙二十年(公元1015年)。塔旁原有崇福寺,建于隋唐,为京西著名佛教道场。1977年6月辽塔突然倒塌,从塔基、塔身和地宫共清理出60余件重要文物。目前这批出塔文物大部分收藏在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法源寺内)。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舍利石函 辽重熙二十年(公元1051年)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经幢 辽应历五年(公元955年)

平面呈八角形,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幢身八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及北郑院邑人起建陀罗尼幢记。经幢是佛教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印度,原用丝织物制作,供于佛前,表示佛陀统率众生,制伏邪魔之意;传入我国后变为石雕形式,并形成由基座、幢身、幢盖、幢顶和宝珠等部分构成的造型样式。据考古发现资料,我国经幢最早出现于初唐时期。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释迦牟尼佛涅槃石像 辽

此像侧身卧于石床上,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微隆,身着袒右肩袈裟,胸前露出蝴蝶结,衣纹写实自然,造型简洁,神态安详,生动表现了释迦牟尼佛涅槃时情景,具有辽代造像鲜明特点。

密云冶仙塔

冶仙塔位于密云县城东北4公里的冶山上,始建于辽重熙八年(公元1039。通高约12米,为八角三层楼阁式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塔前原有一座普照寺,亦毁于二十世纪中叶。1988年发现冶仙塔塔基并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40余件文物和大量铜钱。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2001年重修后的冶仙塔

2001年密云县政府按照辽塔原貌重新修复,平面呈八角型,通高17.765米。塔周围增加了照明设施,再现了“冶塔仙灯的历史景观。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绿釉“杜家”款净水瓶 辽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彩绘陶经筒 辽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定窑白釉印花方碟 宋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大兴塔林

2008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大兴区康庄两限房工程项目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处辽金时期的塔林遗址,共有25座。它们均为砖塔,上部已毁,仅存塔基,塔基下有地宫。经过清理,发现铜镀金菩萨像、经幢、两颗尼僧舍利等一批佛教文物。目前被考古界定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首次大规模塔林考古发掘。

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

续秘藏石经塔,俗称压经塔,位于房山云居寺内,北邻云居寺南塔。建于辽天庆八年(公元1118年),通高5米,为八角十一层密檐式石塔。塔下有地穴,埋藏辽金时期所刻石经10085块,主要为辽道宗和通理师徒所刻石经。1957至1958年,中国佛教协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藏经地穴进行了发掘清理,清理出全部埋藏的石经及舍利石函、石刻等。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续秘藏石经塔

续秘藏石经塔建于辽天庆八年(公元1118年),通高5米,为八角十一层密檐式石塔。造型秀美,亭亭玉立。塔身刻有沙门志才撰《大辽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上)

辽通理师徒所刻石经——《大方等陀罗尼经》

通理,辽道宗时燕京著名佛教高僧。他自辽大安九年(公元1039年)至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发起刻经,共刻石经4000余片。全部刻经以及《契丹藏》为蓝本,改大碑为小碑,双面施刻。对房山石经贡献巨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