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宝殿内中央佛坛上塑有五方佛,中间三尊,是明宣德二年在北京雕成迎回后安放在此。佛像面相扁平,发髻上有宝珠镶嵌,其两侧有二十诸天侍立,神情不一,姿态各异,身躯均稍前倾。殿内四壁满布清光绪年间补绘的21幅巨型壁画,画面高6.4米,长136.
8米,总面积876平方米,描绘各种人物5000余个。其内容有佛本生故事图、“七地九会”佛说法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达摩传法记图、准提佛母图、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图、华严三圣图、水月观音图、罗汉图等,采用山石、流水、云雾、树木、楼阁、亭台等景物相隔联之传统手法,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附以沥粉贴金,色彩艳丽,画工精细,保存完好。
薄伽教藏殿内右侧椽底题有“维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岁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字样,表明这是一座历经辽末保大之乱后幸存的辽代建筑。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佛坛上布列辽代彩塑29尊,分3组:北部一组以过去佛燃灯佛为本尊,胁侍二弟子、四菩萨;中部一组以现在佛释迦牟尼为本尊,胁侍二弟子、四菩萨;南部一组以未来佛弥勒为本尊,无弟子,有胁侍六菩萨。三尊佛像前端坐四大菩萨,由北而南依次为大悲观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愿地藏。此外,过去、未来二佛像前各有两尊供养童子像,佛坛四角各有一尊护法天王像。殿内诸多塑像呈“品”字形排列,在组合布局上突破了佛坛面积的限制,并利用造像的不同仪态,使群像结构紧凑、密集而不重叠。整个色调以墨绿、红、金为主。在佛坛上的诸菩萨像中,以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最为生动,堪称“神品”。塑像高约两米,赤足站立在莲花台上,体态丰盈、上身薄袒、衣饰贴体、肘悬飘带、发束高冠、身姿略侧、颈项微斜、双目半睁、朱唇小开、两手合十、举至胸前、露齿微笑,被赋予“东方维纳斯”之雅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