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三天的时间,完成了计划中的寺庙壁画和长城圆墩台群的拍摄任务,该往回返了。上午,我们来到了朔州市博物馆。
朔州市博物馆是一座崭新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高22.2米,总建筑面积1059万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分为地上三层,局部地下一层,是朔州市唯一一家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由工业展示中心展厅和古代文明展厅以及文物库组成。“古代文明”展既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又凸显了朔州浓郁的地域特色。展出的既有旧石器时代峙峪遗址出土的小石器和动物化石、还有在朔州考古发掘出土的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文物。
▲雁鱼灯
西汉,高53厘米,长34.5厘米,
雁鱼灯全系铜铸,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雁额顶有冠,眼圆睁,颈修长,体宽肥,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雁喙张开衔一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雁冠绘红彩,雁、鱼通身施翠绿彩。并在雁、鱼及灯罩屏板上,用墨线勾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雁鱼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其上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将烟尘吸入雁的肚里让水溶解,净化空气,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因此,这也说明中国古代人就有环境保护意识。雁鱼灯的四个部分又可自由拆装,便于擦洗。该灯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实用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一件公认的艺术珍品。
铜灯上用漆彩绘出雁的翎毛、鳞片,施以黑、白、红、绿四色,彩绘简约概括。雁,在我国古代是一种信鸟,多用于缔结婚姻的纳彩或大夫相见时的礼品。而象飞雁衔鱼这样的装饰题材,早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便已出现,到汉代时此题材尤其多。大体由于“鱼”与“余”同音,“鱼”又是丰收富裕的象征,因此这种装饰题材一定寄托了当时人们追求美好、富裕生活的愿望。1985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此为复制品,原物调国家博物馆长期展出)
▲灶
东汉,长28厘米,高13厘米。长方体。上置大小3个火口和3个釜(锅)。前侧开长方形灶门,后置圆形排烟孔。灶台上横印有鱼、耳环、厨刀、钩等图形,为明器。1983年平朔生活区出土。
▲博山形熏炉
西汉,盘径21厘米,高31厘米。
博山盖与扁圆炉体相扣,下接竹节柱连承盘。博山峰为叶状,刻4层人字纹。山峰上塑一大一小鸟。1981
年平朔仓库区出土。
▲球形云气纹熏炉
西汉,高10厘米。云气纹盖与扁圆炉体相扣。炉下为短圆柱接喇叭座,座面饰蟠螭纹。1985年平朔生活区出土。
▲鼎
西汉,高23厘米,腹径30厘米。
弧面形盖,顶置三凤鸟,与深弧腹子母口相扣。下附3蹄足,腹附2环耳。1983年平朔生活区出土。
▲鎏银龙纹案角
西汉,高12.1厘米,宽10.8厘米。
为漆案四角上的饰件。4件,同式,近似曲尺形。通体鎏银,镂空龙纹。两直角处框上各有一长方形榫头,用于在案角上固定,制作精巧。案是汉代富豪家常用至器物,其四角装饰如此精美的鎏银龙纹案角,自会显示一种富丽豪华气势。1983年平朔生活区出土。
▲鋞
西汉,高33厘米,口径10.3厘米。盛酒器。器身作直筒状,弧面形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扣,底下附3矮足。腹两侧置环钮,连接龙首弓形提梁。腹上一侧环钮又以大小连环钮与盖鼻钮相套。有专家称此器为“筒形器”,孙机先生(文物学家、考古专家)称作鋞(xing),《说文·金部》说,鋞的器形“圆直上”正与此器相合。1985年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銗镂
西汉,高19厘米,口径16厘米。
盛酒器,由盖与腹体以子母口相扣,敛口,扁圆腹,圜底下置3熊足,提梁为肩部两端的蛇首桥形双系环钮与衔环相套。盖顶置3兽形钮,中心饰蟠龙纹。过去常称为提梁卣,《陶斋古全录》卷十录有《阳心家銗镂》,即是此器。1985年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鐎
西汉,高14厘米,腹径14厘米。
温酒器,小口直唇,腹扁圆,一侧焊有龟头形流,流嘴有盖,倾注时可自动启合。身与流嘴呈90度,一侧出曲形长鋬,截面呈方形,可安接木柄,鋬头铸兽头纹。圜底下附3熊足。熊蹲立,缩头卷耳,前腿并拢,弧面形盖,顶上中心有山形穿孔钮,钮外饰1周绳索纹和蟠虺纹,再外饰3道凸棱纹,盖与器身有把轴相连,可随意启合。1983年平朔生活区出土。
四神染炉
西汉,高13厘米,出土两件,同式。
由承盘、炉体、耳杯三部分组成。承盘略显椭圆形,侈口,浅腹,平底,上置炉体,炉体底座为长方形,上部透雕四神,左右侧为青龙白虎,前唇为朱雀、玄武,炉体置叶状鋬,炉下部呈斗形,由四侏儒承立于承盘内。炉内底部为两排长条状孔篦,炉口沿设4短柱承椭圆形耳杯。据考证,我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又指食用方法。染杯中盛酱汤,染炉燃火则可将肉放染中烹煎食用。这样精美的小型饮食器,均出自大型墓中,自是文臣武将、富豪名家使用。我们有理由推断,类似这种铜染炉,应是我们今日火锅的雏形。
1983年平朔生活区出土。

▲高奴庙钫
西汉,高37.1厘米,口沿宽11.2厘米。
盛酒器,方口,短颈,方底,圈足,鼓腹下收。腹两侧附铺首衔环。器身有篆刻铭文6处。1983年平朔生活区出土。
▲嵌贝龟镇
西汉,长13.9厘米,高6.3厘米。
共四件,同式,选2件。镇压席角器,龟身为铜铸鎏金,龟背嵌虎斑贝。龟身两侧饰鳞甲与四足纹样,刻有鱼虫、水草之类纹饰。腹下平底,龟昂首爬行。贝呈灰白半透明。质地细腻莹润。整个器形设计奇巧,做工精细,属汉镇之精品。镇质多为铜,亦有玉石。器形常制成盘状的瑞兽、禽鸟、龟蛇或人跽坐等。有的还鎏金、错金银和镶嵌玉贝。汉镇的实用性多和装饰艺术巧妙地相结合。1985年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鸭形熏炉
西汉,高15.8厘米,鸭体长15.8厘米。
焚香熏器,鸭作昂首凫水状,盆形承盘象征水池。鸭体上部盖与下部炉体以子母口扣合,鸭背镂空卷云纹,为烟雾散发孔。造型生动,为铜熏炉中之上乘之作。1985年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皎光重圈铭文镜
西汉,直径19.3厘米。
圆形,圆钮,十二并蒂连珠钮座。窄平缘,内外两周突弦纹带外各有一圈篆体铭文。内圈铭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外圈铭文:“如皎光而耀美,挟佳都而无间,悚驩察而性宁,志存神而不迁,得并观而不弃,精昭折而伴君。” 1983年平朔生活区出土。此镜被日本《考古资料大观》第五卷与《中国铜镜图典》收录。
▲仙鹤芭蕉纹镜
金代,直径20.6厘米。
圆形,宽缘,厚重,圆钮,石山钮座。石山左侧为阔叶芭蕉,右侧为翠竹数杆,右下流水湲瑗,6只仙鹤或站或飞,穿插于芭蕉竹林之间,取“六合同春”之意,反映了金代人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该镜古朴大方,构图新颖,为金代铜镜中佳品。1987年朔县西影寺村金墓出土。
▲星云纹镜
西汉,直径18.2厘米,厚0.7厘米。
圆形,连峰式钮,乳钉纹钮座。镜缘为内向十六连弧纹,座外为一周凸起纹圈带。圈带外置5枚并蒂四叶纹座,其间饰大小乳钉,以云带缠绕。因乳钉高低错落,灿若群星,似浩瀚天河,如星象图形,故称星云纹镜。因乳钉多,又称百乳镜。铸造规整精良,纹式清晰秀丽。在墓中虽经两千多年的水土浸蚀,而今仍光洁如新,明亮照人。它出土后,备受文物界珍视。曾在北京故宫和日本展出。1983年平朔生活区出土。
▲据《两镇三关志》载:“右卫六十九堡,威运卫八十堡”,右玉境内的城堡最少也在149处。基本上是村村有堡,全民防务。有专家称右玉是“中国古堡之乡”。

▲明初,于雁门关置六千户所,关外置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前卫又置广武站(后改广武营),关东西两侧的长城沿线南北分置十八隘,均设巡检司,驻兵防务。
▲杀虎口(明称杀胡口,俗称西口)位于山西北端外长城线上,为重要关隘。口迆西而南与平鲁卫(明称平掳卫)相连,口迆东而北与左卫相连。其沿线内,墩距有密有疏,一般为5里,共设140余座,每座戍守军15名左右。有警,昼举烟,夜举火,并鸣炮相助。口西的军堡有马营河、铁山、云石,口东的军堡有残虎、破虎、红土,一旦知敌情,便急出兵应援。

▲明初,为防蒙古诸族袭扰,在关乎中原与京都安危的朔州要地,建置了星罗棋布的防务设施,内外长城与腹地城堡相连,峰台相望,卫所关口,营寨堡台,均遣兵备守,形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网状式防御体系。
▲画 药师琉璃光佛
辽代,纵87.5厘米,横35.7厘米。
皮纸,条幅,现装裱为立轴。佛结加趺坐于莲台,左手下垂,右手作与愿法印,项光、背光均作火焰纹。前有摩尼宝珠,上有华盖,华盖正中有楷书榜题“药师琉璃光佛”。左右为日光、月光二侍,上为药师十二大愿相,各有榜题,皆有项、背光。其中第十二愿残缺,第八愿左侧有一拱手跪侍供养人。下为十二药叉大将,左右各6,3跪3立,双手合十,皆有项光。左侧药叉大将缺2.居中有楷书榜题“十二药叉大将”。全幅木版墨印,朱砂石绿两色填染。画心上部接裱墨印连线纹纸,可以看出原为立轴。
▲画 采药图
辽代,纵70厘米,横38.6厘米。
麻纸,原为条幅,现装裱为立轴。本幅画四周为墨染墨框,中为一彩绘人物,面庞丰盈,双目有神,黑发结团,赤足露腹,肩披兽皮,腰围叶裳,腰间系挂经卷。衣带飘曳,下着短裤,背负竹篓及盘根木,篓内满盛灵芝仙草。仗首悬竹签、拂尘及葫芦。左手挟锄,右手举芝,步行与山石间。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色彩和谐,传承了唐代绘画传统。画中人物一说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
下面这些画是右玉宝宁寺水陆画选。这些画共136幅,明代,均为绢本,设色图轴。规格纵120厘米,横60厘米左右。原存右玉宝宁寺,后由省博物馆收藏,内容大部分属佛神鬼魅、九流百家、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少部分是世俗方面的奴婢饿殍、兵戈盗贼、汪缆无辜等。绘画功力深厚,恰到好处,构思玄幻,独具匠心。这批画既是佛身世界缩影,又是世俗现象写照。
明代右玉是边防重地,当时明王朝与蒙古诸族多有兵戈,将这批水陆画敕赐宝宁寺,意在“镇边”和为阵亡将士举行水陆道场,追荐亡魂。
▲兵戈盗贼诸孤魂众 明代,纵116厘米,横61厘米。
封建社会兵匪不分,盗贼横行。画中所绘杀人抢劫的匪徒,身穿铠甲,人马精壮,类似官兵。主人被杀,主妇被抢,家破人亡,惨状令人发指。描绘的人物神情逼真生动,主题鲜明,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
▲鹤神雌神雄神火血身黄血刃刀砧七煞诸神众
明代,纵116.5厘米,横62.5厘米。
画中武将8员,7男1女,大都作武士状。右上方武士,高举长戟,背负喷射烈焰的葫芦。
▲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
明代,纵119厘米,横60.5厘米。
为九天与后土圣母合绘之图。画中10妇女像,名为神众,实则为人间贵族妇女的写照。所着衣饰均极华丽,虽属盛装,但精神自然,体态轻盈,风姿袅娜。
▲鬼子母罗刹诸神众
明代,纵118.5厘米,横61.5厘米。
鬼子母即诃利帝母。左方中年妇女凤钗束发,拱手而立,即鬼子母;骑于鹫背上者,为鬼子。右方一女抱一小儿,似为侍女,4个罗刹男随从于后。
▲地藏菩萨
明代,纵124厘米,横62厘米。
地藏为梵文“乞叉底蘖婆”的音译。《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相传其应化说法的道场在安徽省九华山。

▲大威德不动尊明王
明代,纵122厘米,横63厘米。
图上端绘一趺坐菩萨,明王竖发,头顶骷髅,现三头六臂相。除下左手持照妖镜外,其它各手持武器,状似正在降魔。明王左股下压一妇女,右足踏一鬼魅和蚱蜢状怪物。从画面看,妖魔虽被明王擒拿,但似有不服之意。整幅画面紧凑,神态生动。
▲跋罗堕尊者
伽伐蹉尊者
明代,纵119厘米,横61.5厘米。
尊者即罗汉,罗汉全称为阿罗汉,系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此画绘两罗汉,左方的罗汉一手托钵盂,钵中缭绕而出的烟雾中,有一龙腾跃;右方一罗汉,年事较长,趺坐于石上,旁侍立一小童。背景是青山绿水,古树盘曲,瀑布奔流,尊者禅静。动静结合,别有意趣。
▲大梵天无色界上四天并诸天众
明代,纵119厘米,横61.5厘米。
色界四禅天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王。画中共9人,分4层。下层左方1人云鬓翠翘,胸垂宝饰,当为大梵天。其后2人,1人持盘,1人捧经侍立。上层6人为诸天,或捧经卷,或合十而立,似妙龄少女礼佛于香烟缭绕之中。其中1人举袖凝眸而立,尤为婀娜多姿。
▲普天烈曜一切星君诸神众
明代,纵117厘米,横60.5厘米。
为概括天上一切星宿之作。画中7人俱作武士装。排列参差有致,杂而不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