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剪纸大师高佃新家出来,我们出单堠新村,来到单堠老堡。
单堠老堡建立较早,村庄小人口少,但岁月从古村落缓缓流过,这里的一砖一木都给人讲述着许多不凡的故事。堡墙、堡门、民居、古庙、古戏台等吸引游客的历史文化元素有很多,特别是位于堡门外的关帝庙和庙内的石旗杆令人叹为观止。
单堠村原是东寨子、北寨子、小堡三个村的所在地。据说明末清初社会治安形势不佳,土匪十分猖獗,民不聊生,东寨子、北寨子、小堡三村合并,更名为双庙村。
建村后,有一个南方人挑了个担子,担子一头挑着一只猴,担子另一头挑着行李,到此居住。由于后来这个南方人家族势力不断扩大,就将双庙村改为单猴村。又因村庄东南处有一座土疙瘩,后来人们依据这个土疙瘩就将单猴村的“猴”做了更改,成了现在的“单堠村”。
古村东侧一座堡门楼穿越历史厚重屹立在那里,堡门上“单堠村”三个大字清晰可见。这是单堠村的东门,也是正门,而在蔚县大部分古堡的正门为南门。
古村初建之初及之后,又陆续修建了诸多寺庙。如今南北正街的北头,真武庙依然高高矗立在北堡墙正中墩台上,南面有观音殿、龙王庙,西面有三官庙,西小巷有小五道庙,巷东有大五道庙,对面是财神庙,关帝庙在东门瓮城内。
关帝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历经扩建及多次重修。关帝庙坐南朝北,现存正殿、山门和戏台。戏台位于山门外,修建于清中期。
关帝庙以庙内两根对称的石表而闻名。石表,当地村民又叫做“石旗杆”, 是单堠村的地标性建筑。石旗杆大约修建于清代末年,矗立在庙内正殿前,东西相距约4米,距离山门约2米。石旗杆由砂石雕刻而成,高约10米,由底座、杆体,石斗组成,杆体被上下两石斗分成三段。杆体上石雕精美,保存完好,尤其是杆体中部浮雕盘龙,栩栩如生。据说,这两根石旗杆是从山西运过来的,当时历时数月,消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曾专门树碑立传。
据碑文记载:该庙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庙前原为木制旗杆,后折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树起石表。石表置于正门两侧,相距约4米,砂岩雕成,通高10米,由插杆石、杆体与石斗组成,集“表”与“杆”为一体,园杆方斗,造型清秀;浮雕楹联,雕工考究。插杆石高1.7米,边长0.7米,东表雕琴、棋;西表雕书、画;顶边刻覆莲式柱础。表体由两硕大石斗隔为三段,下部表体南向各浮雕一兽头,口衔阴刻隶书楹联,分别为:“三分气压吴江冷”,“一烛光摇汉月明”。上端承插大石斗,石斗下四角刻垂花边,方斗四面各阴刻一隶字,东表“志存汉室”,西表“德配尼山”。大石斗上承中部杆体,杆体浮雕盘龙,上端承插小石斗,石斗上角悬挂四个铁铎,下四角琢花边,花边中间浮雕四小猴头,方斗四壁各阴刻一隶字,东表“忠心贯日”,西表“义令参天”。上部杆体为素面圆柱,顶端作葫芦宝珠状。石斗上各有四个铃铛,微风吹过叮当作响,后有人用仿制品偷换下原铃铛,仿制品只在大风时才响,被村民察觉时,贼人已不知去向,现在仿制品也被人偷走了,前两年关帝庙里的壁画也被人连墙壁一起盗走,贼人真是够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