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行在河西走廊,在祁连山的支脉——焉支山下的山丹县境内,与连霍高速路蜿蜒并行的山丹汉明长城,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断壁残垣、长河落日,似乎在无声诉说,金戈铁马、逐鹿疆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八大奇迹之一。甘肃境内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及秦、汉、明等朝代都在此修筑长城,遗存甚多。其中以山丹县境内的长城保存较为完整,被国内外长城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虽然现在大家都口口声声说“万里长城”,但还是应该明了一个常识——直到清末民初,文人学士们在对长城的称谓上都是严守着古籍中的用语:汉代的为“塞”,明代的叫“边墙”,只有秦始皇修筑的叫“万里长城”。
山丹县长城分两类:
一为汉长城,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驱逐匈奴、开拓河西走廊之后不久,即在河西北境陆续修建了绵延一千多公里的史书上称为“塞障”的沟壑、墙垣,用来阻挡匈奴,以确保刚开通不久的丝绸之路畅通,汉语中的“塞北”、“塞外”最早就是由此而来的。而今天的人们则习惯称汉代修筑的这些沟壑、墙垣为“汉长城”。
“汉长城”修筑的特点是挖掘深沟的同时,再用这些挖出的土夯筑成高大厚实的墙体。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这些汉代遗存下来的防御工事,已被大自然消磨得像一道农民用来灌溉的土埂和水沟,在旷野上很不起眼,不了解的人往往要经专家指点才能辨识。山丹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呈东西走向,由壕沟、自然河烽燧构成,其筑造工艺简单,质量不高,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现存约30公里。
另一为明长城,史书中及河西走廊长城沿线的老百姓都称之为“边墙”,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从结构工艺、用料、修筑质量及防范措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其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现存50多公里。为人们广为熟知的“明长城”,比起两千多“岁”的“汉长城”,自然要高大、完好的多了。所以,一般人们眼中看到的,都是明长城。在山丹广袤的原野上,一般在明长城的北边,相距10至80米,会看到汉长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明代筑“边墙”时,一定有许多汉长城被作为“基础”而垫在了下面。这也是许多汉长城消失的原因之一。大部分长城都是以黄土为原料修筑的。这些黄土夯筑的城墙,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侵蚀,能保存到今天、并且具有观赏和专业研究价值的并不是很多。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就有这么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而且就在312国道旁边……
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象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绝无仅有。山丹汉明长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所以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