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下:辽南皮影展览是我在固原博物馆内看到的展览,所以放在了“西北行摄”的名目下,文字说明皆是展览原文字记录于此。
灯影的魅力
——大连现代博物馆藏辽南皮影艺术展
概说皮影戏
据《汉书.外戚传》载,汉武帝因痛失
李夫人尔精神萎靡。方士李少翁寻一身姿似李夫人女子于帷幔后舞动,以灯投影,弄影还魂。此为皮影之嚆矢。
真正的影戏始于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崇宁、大观以来影戏艺人,描述了“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繁荣场面。元朝影戏随蒙古军征战外传中亚。明清两代皮影真正繁荣发展以致鼎盛,形成流派。表现在故事脚本、音乐唱腔、影人造型、表演技法方面,我国皮影各流派风格迥异、各具千秋、争奇斗艳。
在皮影分类上,按制作选材并造型风格,全国皮影大体可分为北方皮影、西北皮影、中南皮影三大区域。北方皮影以驴皮为主,分布于京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皮影以陕西皮影最为典型,以黄牛皮为主,还包括山西、甘肃、青海皮影;中南皮影以水牛皮为主,分布于河南、安徽、云南、湖北、湖南等地。
皮影造型是皮影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辽南皮影选用质地软、透光好的幼年驴皮雕簇而成,包括头茬、戳子场片、砌末四个方面。其中头茬数量最大(一棚影头茬至少不低于500件,戳子60身),最能体现辽南皮影的造型特点。
所谓“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行”,皮影忠奸分明,艺人采取去皮留线的“阳刻”和去线留皮的“阴刻”雕簇影人,线条繁而不乱、密而不杂。在构图上,皮影雕刻呈现平面化、卡通化、艺术化、戏曲化的特点。因为“眸子不能掩其善恶”,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被夸大突出,并移位至面部中间,成为辽南皮影最显著特征。在透视上,面部为平视,有五分侧面、七分侧面之分,而冠戴则为俯视效果,平视、俯视的结合,体现了辽南艺人的匠心独运与创作智慧。
头茬.生
皮影戏中的“生”为男性角色。按面部特征、头盔头饰分为文生、武生、老生等。“生”的脸多为“五分脸”,镂空雕成,外形俊美、俗称“白脸”或“素面”。
头茬.旦
皮影戏中的“旦”为女性角色。按面部特征、头盔头饰分为正旦(青衣)、武旦、花旦、老旦等。其造型与“生”非常相似,区别表现在“旦”角脸轮微瘦,额头微鼓,眉相细弯,多有刘海,戴耳环,额发交界处呈弧形,体现女性阴柔之美。
头茬.净
皮影戏中的“净”俗称花脸,以图案化的脸谱表现角色粗犷、豪迈的人物性格。造型上有镂空白脸和阴刻肉脸两种。根据性格特征分别被涂色染成红、黑、绿以及镂空白共四个类型。红代表忠义正直的人物;黑代表性格暴躁的人物;绿代表阴阳怪气、反复无常的人物;白代表阴险奸坏的人物。
头茬.丑
皮影戏中的“丑”为喜剧角色,一般为地位低下的人物。“丑”包括文丑、武丑两个类型,其脸谱特征多为七分脸,在鼻梁与眼窝处勾画脸谱,笑眉笑目,滑稽幽默。
头茬.仙佛
古代中国佛道两教盛行,仙佛头茬数量复杂,自成体系。在造型上,神仙、圣母、佛教人物,多头顶莲花或莲叶帽;道教人物戴道冠;仙女发髻上有树叶造型;天宫地府神仙冠戴与帝王将相一致。
头茬.鬼怪
妖魔鬼怪造型多拟人拟物,如狐狸精头顶狐狸,虾精头顶虾,鱼精头顶鱼,螃蟹精头顶螃蟹等。也有用原本形象造型的,如牛头、马面、吊死鬼、龙王等。鬼怪造型多满脸阴刻,青面獠牙,面目狰狞。
戳子
戳子,即影人的躯干部分,为影人艺术形象的外在表现。结构上,一般由十个部分组成,为上身、下身、两上臂、两下臂、两手、两腿组成。造型上,戳子以古代戏装为设计原型,多刻成七分侧面,立体感强。类别上可分为皇家的蟒、站堂铠;武行的靠、掩衫、武披氅、武马褂;非武行的宫衣、官衣、青衣、花衣、道衣、仙衣等。
场片
场片又称景片,为皮影戏的舞台布景。有外景场片的金殿朝房、山石花木、楼台亭阁等;有内景场片的桌、椅、床、几、盆花、屏风等。另外,场片还包括皮影表演时悬挂于影窗上端装饰用的彩帘。

砌末
砌末是皮影表演时的辅助道具,包括车马舟船、动物、兵器等。砌末设计匠心独具,实用玄妙神通,是皮影表演时烘托气氛必不可少的媒介。
大师兄、二师兄
在辽南皮影中,有两个其貌不扬的特殊角色,一大一小,两者都是一只手出奇的大,状如蒲扇,艺人们称其为“大师兄”、
“二师兄”,也有称为“大玍(ga)秃”、“二下巴”,或者干脆称为“大巴掌”、“小巴掌”。传说他们是观音菩萨亲传弟子慧圆、慧真,受委派在人间以演影戏的方式宣讲经文,因而受到皮影艺人的特别尊重。实际上,这两个特殊人物在影戏表演时一般发挥串场作用,动作语言幽默诙谐,受到人们的喜爱。
辽南皮影的制作
中国皮影因地取材,西北一般用牛皮,也有使用马皮、驼皮;中南多用水牛皮、羊皮和厚纸;北方皮影最初也用过羊皮、素纸,自明朝末期开始采用韧性强、透光好的驴皮,称为“驴皮影”。辽南皮影制作工艺复杂,一般包括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罩油、组装八个步骤。经过复杂工艺雕簇而成的皮影工艺精湛、色彩艳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
传统辽南皮影戏影卷
辽南皮影影卷是皮影表演的剧本。最初的辽南皮影表演并无剧本,称为“溜口影”,艺人口口相传,表演时根据剧情剧景随意发挥。后来,受关内皮影影响,开始“照本宣科”,出现影卷。辽南皮影影卷版本上包括手抄本、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四种类别。内容极为丰富,有歌颂帝王将相、忠臣良将的,有宣传狐鬼神仙的,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历史、传奇、公案、寓言、神话等题材丰富。有能接连演几个甚至十几个晚上的连台长卷,也有从连台长卷中截取精华的短剧,称“折子戏”或“单出”。
《沙场情缘》
《沙场情缘》是《樊梨花征西》连台剧中的一折。故事讲述樊梨花手下大将秦明(秦琼后人)奉命攻打西藩海豹,海豹派亲生女海飞云应战,海飞云爱慕秦明,无心应战,最后劝说父亲海豹归顺大唐,并与秦明喜结连理。
《唐明皇哭妃》
唐玄宗在位,安禄山造反攻破东京,不久便杀到长安,宰相杨国忠献策,同天子驾幸西蜀避兵变。杨国忠权横,不顾黎民涂炭、恶贯满盈,行至马嵬驿被军卒怒杀,唯恐杨贵妃避兵回銮后报复,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以消众怒。杨贵妃以江山社稷为重,白绫自缢身亡,唐明皇哭祭。
《蝴蝶杯》
为田玉川与胡凤莲、卢凤英爱情故事。明代总督卢林之子卢世宽率领家奴游龟山,纵容家奴打死渔夫,江夏县令之子田玉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又将卢世宽打死。总督通令缉拿田玉川,逃亡途中田玉川巧遇渔夫之女胡凤莲搭救,互生爱慕,以蝴蝶杯为聘,私定终身。胡凤莲持杯往江夏认亲,恰逢总督将县令兴师问罪。胡凤莲闯帅帐据理力争,救出公爹。命案未结,总督奉旨出征,败北之际,化名雷金州的田玉川挺身相救,总督感恩,将生女卢凤英强许田玉川。隐情露出后,总督杀赦两难,布政使董温仗义执言,最后田玉川纳双凤,凤莲为妻,凤英为妾。
《金玉缘》
《金玉缘》为神话故事,又称《王金榜哭山》。故事描写书生王金榜家境贫寒,其妻狐仙胡玉荣夜入大户周家,盗的金银供王金榜进京赶考。周家发现财物被盗后写天表焚烧,上告玉皇大帝,玉帝派兵将胡玉荣镇于须弥山下。王金榜高中状元后得知其妻蒙难,到须弥山前哭祭,九天玄女娘娘为之感动,遂搬掉须弥山,王金榜夫妻团聚。
《凤仪亭》
《凤仪亭》故事出于《三国演义》,又名《梳妆掷戟》。《三国演义》中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望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驴皮,经过凤仪亭事件,董、吕二人彻底反目成仇,吕布下了杀董卓的决心。
《甘露寺》
赤壁之战后,孙权、周瑜欲以孙刘联姻之名诱刘备过江,并将之囚禁于江东以讨还荆州。刘备听从军师诸葛亮之计,大张旗鼓过江迎亲。东吴太后获知此事大为光火,欲在甘露寺面相刘备,以决定女儿孙尚香之终身大事。刘备在赵云陪同下赴会,最终赢得东吴郡主的芳心。太后玉成婚事,孙刘正式联姻。周瑜、孙权两人的计谋落空,所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辽南皮影的表演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这是对辽南皮影表演的高度概括。辽南皮影表演简便易行,其舞台面积仅3平方米左右,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六、七人的皮影班子——拿影人、耍影人、司鼓、琴师各司其职,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演绎狐鬼神仙、歌颂帝王将相、赞美爱情生活、宣扬忠臣良将。
辽南皮影植根于民间文化土壤,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奇葩。
辽南皮影的唱腔
明朝末期以来,辽南皮影唱腔经历了诵经调期、联曲体期,最后受河北乐亭皮影影响,形成今天的板腔体。板腔体唱腔按行当可分为“大嗓”、“小嗓”、“阴阳嗓”三种。大嗓用真嗓演唱声音粗犷、洪亮、浑厚、豪放,字正腔圆,一般用于净行、髯行;“小嗓”用假嗓演唱,声音纤细、娇嫩、甜脆、温柔,吐字清晰,重咬轻送,一般用于生行、旦行;“阴阳嗓”真假嗓串用,油腔滑调、幽默诙谐、唱念结合、亦真亦假,多用于丑行。
皮影表演的灯具
灯,不但是皮影表演的照射光源,还是特殊演出效果的制造手段,如风云变幻、电闪雷鸣等剧情,都采用控制灯光的办法实现。在皮影灯具的采用上,最初采用海灯(即以农家大海碗制成的灯具),使用植物油。随时代进步,后来灯具逐渐改进,出现捻灯、汽灯、煤油灯、蜡烛、嘎石灯、白炽灯、日光灯等。
辽南皮影表演乐器
辽南皮影表演在明末清初的“诵经调”期,没有专门乐器伴奏,只是借用庙里的木鱼、撞钟、钹镲等。乾隆中期至道光末期,一些小型民族器乐开始用于皮影伴奏。清末、民国时期,辽南皮影开始创腔变调的改革,乐器逐渐丰富。如今皮影表演乐器包括四弦、三弦、板胡、二胡、扬琴等弦乐;板鼓、堂鼓、板、大锣、手锣、钹镲、梆子等打击乐器;唢呐、笛子、牛角、双管、笙等吹奏乐器。
结束语
辽南皮影自明代传入辽南以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300年来,皮影艺人薪火相传,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与保留。因为皮影艺术植根于民间沃土,为百姓喜闻乐见,所以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建国后,在国家文化方针政策鼓励下,皮影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上世纪50年代,辽南出现了以皮影唱腔为基础,以真人表演为形式的“辽南影调戏”。
辽南影调戏在表演上除了借鉴皮影戏唱腔、唱词、模仿皮影动作外,还广泛吸收辽南其它民间曲艺,如秧歌、鼓乐、二人转、民间舞等,内容上也推陈出新,创作出许多反映时代精神的剧目。道白清晰,唱腔优美,既有皮影古韵,又有现代唱腔的辽南影调戏,成为辽南地区乡土气息浓郁的剧种,为辽南乃至辽宁省大众所喜爱。
2002年1月,辽南影调戏定名为“辽剧”,成为辽宁省唯一的地方剧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