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著名作家安黎:王宏哲的散文
(2008-11-25 22:03:21)

不经意间,我先后从两本杂志上读到王宏哲的散文。就是这么的不经意,却让我对王宏哲刮目相看了。王宏哲年龄不算大,但从文的资历却不浅,他一直潜伏着,默默地,苦苦地修炼着自己,直至在中国一流的名刊上显露出峥嵘。《散文》、《钟山》等这些令众多写家趋之若骛的杂志,在醒目的位置刊发王宏哲的散文,足于说明王宏哲非同一般的实力。
我对王宏哲熟悉已久。王宏哲是农家的孩子,可十六岁他就挥别故里,“生活在别处”。他参过军,在老山前线经历了血与火的磨砺。退伍后几经周折,终于在一家报社安顿下来。王宏哲最初写诗,诗里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也流露着年轻人特有的稚嫩,但一颗淳朴的心灵,如同一汪悠悠的碧泉,不含泥沙,清澈见底。后来他一直游走在诗歌和散文之间,偶尔还会进行小说写作。多种文体的尝试,让他积聚了更多的经验,也让他的文笔,越来越趋向老辣和滑润。最近读到他一系列的散文,我不由得从心底深处发出这样的慨叹:王宏哲仿佛六月里的麦穗,满地金黄,沉甸甸的,决然而然地成熟了,进入了收获的季节。
也许诗歌给了王宏哲特别的滋养,王宏哲的散文具有了某种天然的诗性。多少年里,王宏哲都在寻觅和探索着自己的散文路径,诗意化的散文是他找到的最佳表达方式,更是他开花结果的土壤。从《晚年的牛》、《树这一辈子》到《玉米的秘密》、《撂荒一块地》,再到〈送别麦子〉和〈带着老屋上路〉等等,只要阅读这些文章,浓郁的诗意就会扑面而来。“树生在哪里就长在哪里。晒一个地方的太阳,吹一个地方的风,在一个地方长出新芽又在同一个地方落下叶子。”诸如此类的语调,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简洁明丽,娓娓优雅,如同绺绺斜阳,又如淡淡花香。诗意不仅仅限于他的用词用句,更体现在他文章的精神气质上。那如云似雾的诗意,笼罩了他的整个文本,从而使他的文章从众多庸碌的散文中跳跃而出,拥有了自己鲜明的性格和标签。
王宏哲来自于黄土地,他书写的对象自然也以黄土地上的人和物为主。在他的笔下,那些植物,那些动物,那些庄稼,甚至荒地和老屋,似乎都有了生命的质感。写物散文是散文世界里最重要的疆域,但把同样的东西,写出不同的色彩,却是对散文写作者功力的考验。王宏哲之所以让我对他情有独钟,就在于他不拘泥于物的外形描绘,而是给物赋予了生命气息,让静态的物具有了人的律动和人的魂魄。一篇优秀的状物散文,绝对不会停止于物的表层,而是把物当成了载体,当成了盛装自己思想籽粒的篮筐。在这一点上,王宏哲做到了,于是他就有了成为一个大作家的可能性。
当然,摆在王宏哲面前的路还很远,我希望王宏哲不要留连自己目前站立的高度,而是继续往更高处攀爬。如果想要走得更远,还很有必要在思想的凝练上多下气力。不管怎么说,文章的语言只是文章的衣服,文章的情感乃至思想,才是文章得以光耀后世的血肉和灵魂。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