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耶路撒冷分为四个区:亚美尼亚、穆斯林、犹太、基督。没有导游,我们就逛到哪里算哪里了,没什么章法。
好在古城并不大,所以想看的差不多都看到了,比如“耶稣苦路”(VIA DOLORSA)——耶路撒冷被毁灭8次,现在的“苦路”建于200年前,是传说中耶稣被宣判死刑后,背负十字架押往山坡上遇害的路线。正确的的路线应该是,狮子门附近为第一站,也就是当年判耶稣死刑的罗马广场;第二站是荆冕教堂,相传耶稣在此被扣上荆棘枝冠、背上十字架,他为作恶不悟的人必遭毁灭而流泪(荆棘据说摘自对面橄榄山);第三、七、九站是耶稣3次跌倒的地点(墙上有简单的标志);圣母玛利亚在第四站遇见走向死亡的儿子;第五站是西曼帮耶稣背十字架;第六站是维罗尼卡教堂,拉丁文意为“真相”,相传她用手帕给耶稣擦汗,发现都是鲜血,于是悲伤而绝,葬在此,以其名建教堂;第八站,耶稣对大群哭泣的妇女说:“不要为我哭泣,为你们的孩子,为耶路撒冷的未来哭泣吧!”
二至九站的街道墙上都有雕刻及青铜罗马数字标志,附近都建有相关教堂。为了节约时间,再加上也不是信徒,就没有很正式地重走“苦路”,一切随缘。
现在回忆起来,那一路之上,有多少有趣的东西可以看啊!正像《圣经》所写的: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思,耶稣是被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的,可随着宣扬平等博爱的基督教影响越来越大,到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时的东罗马帝国就完全接受了基督教。他的母亲海伦娜来圣地住了7年,考证确定了圣诞、圣墓等耶稣遗址,建了许多教堂。教徒早在传教初期就到耶路撒冷凭吊耶稣受难地,17世纪,苦路成为朝圣必经地点。1731年,教皇克来门特十二世确定14站苦路及朝圣礼仪。现在,每天都有信徒背负十字架,重走“苦路”。而对于游客来说,沿途的一些宗教纪念品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那么匆忙,其实是为了节约更多时间去看圣墓教堂,它的意义非同一般。
苦路第十至十四站在圣墓教堂内,十至十一站是位于二层楼的2幅大油画:犹太先知亚伯拉罕祭献儿子以撒、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分别是耶稣被剥去衣服和钉上十字架的地点;十二站是耶稣死亡地,矗立着那著名的耶稣遇难十字架雕塑;旁边十三站,是圣墓教堂正门大厅中央一大块带着血红色斑的大理石,是传说中耶稣遗体卸下的地点。大厅原是海伦娜建的教堂遗址,如今只剩下几块马赛克地面。往左,大厅中央便是那著名的小教堂状圣墓,是埋葬耶稣的第十四站。贵族约瑟夫敬仰耶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埋葬耶稣,圣墓石洞极狭小,不足2米宽。3天后,人们在大卫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后的晚餐”楼2次见到耶稣显灵,打开圣墓,发现里面是空的,便认为耶稣复活了。
看过不少著名的教堂了,这里给我极其特别的感觉。我甚至将它与梵蒂冈的相比,梵蒂冈的给我更多世俗的印象,那么的富丽堂皇、那么的位高权重,可这里却散发着质朴与纯厚。当然,从建筑本身来看,也不失庄严与华美。
楼上楼下徘徊良久,还排了很久的队,到下面张望了一番。看到那块“染血”的大石头,故事里讲的是,此为亚当的墓石。亚当私自吃了圣果,人类便有了原罪,而耶稣的血竟流向这里……
等一场弥撒结束,这才不舍地离开。找个小店吃饭,蹭网。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