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堂会之:桃花扇
标签:
杂谈 |
分类: 附庸风雅 |
今天说的其实不是京剧,而是昆剧。曾经有一阵子,京昆大概是不分的,像那梅兰芳,早年就演过好多次昆剧,专门跟他合作的昆剧小生俞振飞,也能唱京剧。当然到了现在,戏校出身的人,基本没有可以串戏的了。
《桃花扇》的故事,在我记忆里有二十多年。那个时候,看电影是主要的娱乐活动,我父母还分别带我看过一些戏曲电影,现在还大多有些印象。比如我妈妈喜欢的剧种很杂,有京剧《穆桂英挂帅》、《王老虎抢亲》、《三看御妹》、《红楼梦》等,我祖父母带着看的竟是黄梅戏《天仙配》,而这个《桃花扇》是我爸爸带着去的,他有次还带我看了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戏与不戏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主要看的是情节,除了进展慢了一点,另外也没不好的。
这个故事讲的是明末清初的时候,复社知识分子和秦淮名女之间的情感问题。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经过那么多次改朝换代,似乎只有明清之际最具传奇色彩,像武侠小说中有很多是以此为背景的,还有文人派描写的秦淮八艳。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
电影中有个细节我至今还记得:侯方域与李香君再次见面,一直披着斗篷,李香君将那袍一扯,看到侯氏的大辫子,便痛不欲生。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台上的人戴着不同的帽子或者梳着不同的发型,就代表不同的朝代。
《桃花扇》本是清朝孔尚仁的作品,欧阳予倩曾依照此轮廓重新编剧,自1937年第一稿京剧本,经1939年的桂剧本、1946年的话剧本,再到1957年的京剧本,几次易稿,对人物的处理不断有所发展变化。1958年,中国京剧院排演,郑亦秋导演,由杜近芳(饰李香君)、叶盛兰(饰侯朝宗)、李世霖(饰杨文聪)、苏维明(饰阮大铖)、侯玉兰(饰李贞丽)、孙盛武(饰柳敬亭)、骆洪年(饰苏昆生)等联合主演。
今天电视里放的是江苏昆剧团的新版戏,名字就很时髦:《1699·桃花扇》,据说演员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这可真的是一件好事,我终于看到了跟情节完全符合的脸。因为昆剧与其他剧种不同,成名成家需要特别长的时间来磨练,所以江苏昆剧团竟是每隔二十年才会招聘一次,目前剧院里的当家演员都是20年前招收的。难怪我常常看到眨一眨眼就会往下掉粉的老男抖着嗓子唱《琴挑》,对面是一个又胖又老的尼姑,会有很哀戚的感觉,好象看到一个古老文化的没落。
看昆剧与看京剧明显不同,前者的腔调更足,已不能用慢条斯理来形容了,我常常觉得这就是靡靡之音了。记得有一次浙江京昆剧团排演白先勇改编过的所谓青春版《牡丹亭》,27折,要演三天,这还是压缩过的。而这《桃花扇》,老底子可以演九天!
可是昆剧的唱词比京剧更美,比如侯方域向李香君示爱,“小生侯方域,书剑飘零,归家无日,虽是客况不堪,却也春情难按”。几时有空要写写《牡丹亭》,唱词有更香艳的。
中国的古典戏剧看多了,才觉得国人有自己的幽默,在《桃花扇》中,李香君要守节,而阮大铖不肯放过她,欲强迫她改嫁,于是杨友龙出了一招,叫自己的老情人李贞丽代嫁。用三百两银子做聘礼,李贞丽就这么从了良,临行前诸般不舍,其中最牵肠挂肚的就是:“我那三百两银子,不要花费了哇……”

前一篇:雅典让镜头留存之:购物
后一篇:谁最爱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