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寺——范寨白虎岩寺畅想
标签:
最早的寺白虎岩旅游游记范寨 |
分类: 白虎史料 |
作者:[范寨人]朝歌汉 2006年
按:公元二十世纪癸卯年,作者生于太行山脚一小小村寨,名曰范寨,行政区划隶属淇县(即殷都朝歌)黄洞乡。自幼心润大河文化,耳濡岳飞、帝辛忠烈故事,目染白虎神山圣水。兹虽就职国都,儿时记忆溟弥于脑。近日偶翻乙丑日记《探游白虎山》,怀乡之情溃濩,穷觅史料,未见白虎岩片言,然古人古话锈固心脑,遂记之,以资后世。郑重声明:版权归作者独自拥有,转载须征得作者同意,侵权必惩。联系方式:guocai1967@sina.com.
===========================================================================================
白虎山
=====================================================
白虎岩寺
山寺何年创建,憾无史载。忆仙逝长者遗言,相传古寺起源可上溯至殷商时代,因由有二。
殷商风俗尊神祀鬼,帝乃至神。此说可从“帝乙、帝辛”名号得以印证。甲骨文“帝”字是花萼象形,其下为根,中为枝,上为日。“帝”乃太阳、若木之象征。殷帝辛祭祀白虎岩,意在举猛虎雄威安镇殷商,借白虎巨口,吞并八方,一统天下。殷商膜拜自然由此可见一斑。
寺邻山村——范寨亦可佐证,寨名由来之一,缘于祭祀,殷帝辛逐北狄、克东夷,必拜白虎岩寺,夜宿范寨。此与《说文》“範者範軷也”意合。然早期之“寺”实乃天然白虎状溶岩洞,并非人工寺院。以此推断,古寺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
览山寺残存六通石碑,皆为明清遗迹。细研残碑铭文,最早刻于大明崇祯帝辛未岁(1631),碑名《修补白虎岩三圣堂》,其余碑铭依次刻于清乾隆一年(1736创建伽蓝殿)、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白虎岩寺)、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圣井庵佛殿)、清光绪廿七年(1902重修白虎岩寺)、清宣统二年(1910重修白虎岩寺)。碑记明鉴,始建古寺早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鼎盛时期,此处建有白虎岩寺、三教堂、东西大殿、南北伙房、伽蓝殿、龙王庙、圣井庵、戏楼、石井三孔等。僧侣百数人。
遭历朝灾害,蒙历代战乱,山寺屡损屡葺,数毁数建。三千年沧桑古寺,宣风亮节,匿德藏光,镇安保和。脉脉传承中原文化、殷殷迸射华夏文明。
生生不息范寨人,代代相传古寺经。崇孝敬,孝而守儒;厚人伦,达而好礼。入则诚,出则信,祖祖孙孙延续寺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民渐富,国力日强,人心思定,白虎岩寺悄然兴复。重塑众菩萨,复修三教堂。住持入寺院,僧人居伽蓝。善男信女不约而至,烛台香案佛光冥浮。仙雾袅袅幽香淡淡。寺院文化日盛一日。
当今寺院规模不大,由东山门、西大殿和南北两楹庑殿合围而成,皆为青石蓝瓦硬木结构,典型太行建筑风格。殿庑分别用作僧侣住处和伙房。西大殿即古时三圣堂,供奉着三尊泥塑,佛教禅祖释迦牟尼居中,道教仙祖老子立左,儒教圣祖孔子列右。一殿三教和谐相处,正是古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内因,更是山民好礼、隆德、崇和、扬善之结果。

===============================================================================
山门颢气
步出山门,平台兀起,仙风阵阵,颢气沁心。数株古柏,错立有致,枝荫幽寺,叶绿清泉。山门平台,视野开阔,宁静致远。凭栏环顾,南凝岩洞,虎口凛严,禽翼翻飞。极目东岭,青山起伏,白云卷舒;鸟瞰沟坡,列柿流丹,梯田溢馥。山脚虎河,宛若玉带,悠悠蜿蜒。隔河村寨,傍山而筑,高低错落。八极万类,揽不盈掌。
石几石凳,疏布平台,百代风磨、千年雨洗,溜光鉴影。此地春发香岚润肺,夏掠清风洗脑,秋承金露怡神,冬藏瑞气净心。进香男女,过此必歇,细品淡饭清疏苦茗,静听松风鸟语泉音。小栖石凳,烦躁皆无,杂念自消,物我俱空,气神清爽,凡体欲仙。

前一篇:朝歌汉图联作品(二)
后一篇:名篇赏析系列之一《陋室铭》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