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数学课堂学习参与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2016-11-25 15:13:12)分类: 提高中职生的数学课堂学习参与 |
1.课题研究缘由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普高招生人数日渐增多,中职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中职生一般都是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态度不好,在初中阶段就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少数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职学校继续学习提升学历、掌握本领;部分学生是由于父母的强烈要求,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想过早工作,到中职学校来混日子的。伴随着这种情况,文化课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其中,数学教学的问题更加突出,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与能力,课堂上出现较多的走神、看书、讲话、睡觉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及教育目标的达成。
《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中职生有学好数学的必要性。中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无论是沿用并优化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的方式,还是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方式,都要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可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中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应用也有相应的促进。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
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的研究者就已经对学生参与的形式、特点、类型及其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了广泛的探讨。自80年代起,从学生参与的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也已经有许多关于主体参与、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
我国的研究主要针对初高中及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主要研究学生参与的概念、特点、形式、类型,影响参与程度的因素,非参与的成因,学生参与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与策略,参与者质量的评价,参与程度的测量,参与意识的培养等等。
2003年孔企平主要功能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和学习结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学生参与影响学习结,单纯的行为参与并不能学生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全面参与,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此外也有针对学生性别和性格、课堂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教师在积极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延伸和拓展三方面的教学及其他因素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
研究本课题,在理论上认识学生参与度的概念,进一步认识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上,通过参与情况的调查和课堂教学观察的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参与特点及参与态度;探究教师教学的讲解行为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给数学老师了解学生参与特点、有目的性地反思课堂教学提供了参与和依据,从而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去发送学生参与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3.研究的目标、内容
目标:(1)提高中职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2)促进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进;(3)改进课堂中师生关系。
内容:(1)开展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的研究;(2)开展关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理论研究;(3)开展各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研究。
4.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研究方法:
资料和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同类型课题的研究设计和他人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做法,采纳适合本学生实际的有效做法,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的原因,从而寻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讨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成报告,上升到一定高度,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5.预期研究成果
1.完成课堂案例论文
2.完成相应的论文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