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学习新课标,我在思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有人说老师是引路人,有人说老师是指路人,我则认为老师是学生的同行者。新课标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标下的教师既不能自己在前面引导着学生,学生在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自己站在一旁指挥他们如何走,而应该成为学生并肩前行的同路人,与学生一起商量着决定前行的方向和共同解决路途中的疑难,与学生一道成长。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作为音乐老师我们要尽可能的化枯燥为趣味,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让学生喜欢上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音乐,找到自信,音乐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性。所以,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以学生为本,给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去寻找音乐的乐趣。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老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学生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就要尽可能的化枯燥为趣味,,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只有让学生喜欢上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音乐,找到自信!
学习新课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微笑面对学生,创设轻松氛围。还记得蒙那丽莎的微笑吗?那微笑甜美动人,可亲可爱,无不让人为之倾倒。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传授的是人间最美的语言——音乐。记得有一次在欣赏课《玩具兵进行曲》,我要求学生站起来学学将士们边吹口哨边行走的神气模样,有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学得特别像,加上那滑稽的动作逗得全班大笑,我情不自禁地拍掌叫好,随即课堂上充满了笑声与掌声。课后有位学生悄悄地跟我说:“李老师,你笑起来真美。”此时我意识到老师的一个微笑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从此我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微笑,长时间下来,学生很愿意跟我接触,课堂气氛也变得融洽、和谐。
微笑是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是消除学生畏惧的良药,是开启学生对教师信任的金钥匙,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还体会到要以发展的眼光,平等看待每位孩子,使音乐测试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
音乐测试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音乐的程度如何,及教学效果如何。以往,我常把音乐测试当作语数学科那样,过于注重学生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而每到测试,学生都胆战心惊的,甚至有的学生还装病,逃避测试。不仅测试结果不理想,师生关系也弄得很尴尬!于是,我改变了策略,让测试轻松化,使音乐测试的形式多样化。比如,采用口风琴擂台赛,赛歌台等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来表演,尽量给每位学生制造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信他们能行!但是唯一的要求就是内容适合,无论表演什么都要有音乐性,比如,有些同学实在觉得自己的舞蹈、唱歌、口琴都不好,那么他可以表演诗歌朗诵、小品,等等,但是要根据表演的节目自己去找认为适合的音乐,进行配乐,上学期还成功举办了三年级的“小小音乐会”,同学们的节目,让我大吃一惊,一个个像模像样的,还“专业”地写了一张节目单给我。唱歌的以独唱、小组唱等的形式进行,有的还以表演唱的形式展开,舞蹈的有集体舞,独舞,还有歌伴舞等。几个连平时不敢举手的同学,这次都参加了好几个节目的演出……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平等地看待每位学生,相信他们都会有所发展,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他们自信着,快乐着,学习着,让音乐伴随每位孩子快乐成长,让音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德国教育家帝斯多会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展现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使学生的心灵随着音乐飞舞、飞舞。
这就是我与新课标的故事,踏着“新课标”的征程,任重而道远,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仍需要进一步地加深,“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与“新课标”永远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