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艺术就是感情,”法国艺术大师罗丹的这句话,最深刻不过地揭示出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即一切真正的艺术作品,无不是作者真情实感的产物,而组成音乐的一个个音符正是一条由不断奔腾流动着的情感融汇而成的滔滔河流。
音乐教育对人的品格完善、情操陶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被音乐作品的魅力所感染,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英雄形象鼓舞和号召学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教授六年级的《今天是你的生日》,演唱的同时,激昂的旋律激发出他们心灵的撞击,产生出崇高的敬意。从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和激情,加之教师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层层深化,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田,就会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音乐教育要寓德育于其中
《新大纲》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列在第四项,是为了突出“音乐”作为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此外,音乐教材中也渗透了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注意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培养、音乐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牢固树立德育意识,做到毎堂课都渗透着德育。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发现、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曲中所渗透的德育意识。
(二)把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从教师进入课堂问好、演唱坐姿到歌曲表现和歌曲理解方面都要有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良好的行为。
(三)寓德育于教师自身形象中
要想交好学生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国家;有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在教学中要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从音乐教育实践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和“立德树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立德树人”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音乐陶冶人、感染人、指引人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完善人格魅力,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对祖国和社会有担当、有奉献、有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