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推背图中的历史》 |
第七象:吐番部落入寇中原的预言
第七象 庚午 震下乾上 無妄
谶曰:
旌节满我目,山川跼我足
破关客乍来,陡令中原哭。
颂曰:
蝼蚁从来足溃堤,
六宫深锁梦全非。
重门金鼓含兵气,
小草滋生土口啼。
这一象非常有意思,有谜语大家猜,这个谜语就是小草滋生土口啼,土口,就是一个吐字,小草滋生,点出一个蕃字来。而且上面还有一句重点提示:破关客乍来,陡令中原哭,这就全都清楚了,这一象是判断此后的军事冲突。
李淳风和袁天罡猜准了!
能不准吗,两个民族放在这里,一百年亲亲热热,两百年亲亲热热,隔个三五百年,还能没有点磨擦吗?
说起吐蕃和大唐的恩恩怨怨,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笔帐真要是追究起来那可就有得算了,首先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和吐蕃的关系非同一般,为什么不一般呢?这是因为李唐原本也不是中原人氏,李家起家的发源地是在塞外地带,最主要的是,李渊能够取得天下,还是向哥们儿吐蕃借兵的缘故。
早年李渊还是大隋朝的唐王,大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乃一世奇人,这人一会儿明白,一会儿混蛋,明白的时候任何人也比不上,混蛋的时候任何人还是赶不上。比如说隋文帝犯了明白劲,善待天下子民,车仗出行的时候也不清道,就和老百姓混杂在一起,真正的与民同乐。再等他犯了混蛋劲,居然制定了偷一文钱就斩首的法律,搞得老百姓人心惶惶。最初隋文帝是打算传位给长子杨勇的,可是这个杨勇也太急了点,老爹还活着呢,他居然就在东宫亲切会见各级官员,还弄了仪杖音乐吹吹打打,结果被二皇子杨广趁虚而入,取而代之。
杨广得了天下,就是隋炀帝了,这个皇帝不说大家也知道,开发大运河,历史功绩赫赫,爱杀人,爱玩人,部将立了战功不乐意奖励,有一次出巡时遭乱兵所困,发誓说大家要是保住他的命的话,保证人人有财发。侍卫们傻啊,连皇帝的话也信,就拼命的护驾,等隋炀帝平安了,还真是一直惦记着这事儿。为此隋炀帝搞了个军功牿赏改革方案,按照这个新方案,拼死护驾的禁军们毛也得不到一根,惩罚倒是多多,所以天下之人都惦着谋反。
李渊也惦记这事,但知道凭自己的人马不足以成事,只好望着大好江山叹气。但是千不该,万不该,李渊不该看到隋炀帝扔在行宫里的两个美妃,却被李世民等人设计,哄着李渊却玩一玩,没关系的,玩一玩有什么?玩吧玩吧,我替你拿着衣服……李渊虽知是计也硬往里边钻,硬是把隋炀帝的两个美妃给“幸御”了。
不留神玩了隋炀帝的女人,到了这地步,就是李渊想不谋反,也不可能了。
可反又怎么反呢?兵马不足,粮草不足,这都是实际困难啊。
但是,困难就是办法,没有困难,哪里又来的办法?不是有困难,要办法干什么?
所以说,既然打谱要造反,那兵马不足的困难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什么办法呢?
借兵!
向谁借呢?
向铁哥们吐蕃借。
这样李唐就和吐蕃结下了不解之缘。
借兵是没问题的,但有个问题吐蕃的哥们儿想不明白啊,你李唐朝我借兵,不就是夺取天下吗?既然我的兵马有这个作用,那为什么要借给你去玩,我自己不去把天下拿下来呢?
事实上只要是有脑子的人就会这么想,所以李淳风这一象,不用算也知道肯定会准。
言历史必然之事件,岂有一个不准的道理?
不管怎么说,从大唐立国之初,吐蕃的兵马就三天两头跑进来转转,传统评书中提到的薛家将,薛仁贵,他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就是吐蕃的兄弟们,咸享元年,薛仁贵率十万唐军远征吐蕃,结果稀哩糊涂的被吐蕃四十万大军包了饺子,唐军大败,薛仁贵撒丫子跑了回来,受到了撤职查办的行政处分。
薛仁贵这一败,让吐蕃对唐军的实力有了初步的估量,于是吐蕃兄弟们也派了十万大军来打唐朝,这一次陪他们玩的是薛仁贵的儿子薛讷,薛讷比他爹会玩,玩得吐蕃兄弟连叫不好玩,不玩了,遂撤军。
此后薛讷就被放在边境上吓唬吐蕃兄弟,他幸福的活到七十二岁,才微笑着离开人世。
叫薛讷这么一搞,吐蕃兄弟们好多年打不起精神来,幸好,安禄山又开始起哄了,这一次,吐蕃兄弟们的机会才算是真正的来临了。
前一篇:第六象:郭子仪重振大唐的预言
后一篇:第七象:吐番部落入寇中原的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