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伦语管理》
第一章:非君子无以成功
(1)孔子大讲堂
“上课啦,上课啦!”
孔子重重的敲着黑板,气恼的嘟囔着:你们这些学生们啊,真不象话,上课时一个个走神溜号,回头到了人才市场面试的时候,你们就后悔去吧。正嘟囔着,下面一个学生公伯寮站了起来:老师,我看你还是甭讲了。
孔子鼓起眼珠,生气的问道:为什么不要讲了?
公伯寮嘻笑道:老师啊,不是我当学生的PK你,实在是你讲的那些玩艺,现在的企业管理都用不到啊,我们去企业求职,招聘面试的时候没人问起你讲的仁义道德,现在职场上最重要的是能力,都到了这年头了你还给我们讲那些没用的,老师啊,你是不是有点太土了。
孔子生气了,猛一摔黑板擦:胡说八道,能力那玩艺,玩的是智商,你智商能有多高?高得过爱因斯坦去吗?能力是靠不住的。企业发展或者是一个人要想在企业中有所成就,你靠的是情商,连这都不懂,我真是白教你这个废物了。
公伯寮摇头:老师啊,你惨了。
孔子揪了揪耳朵:我怎么惨了?
公伯寮笑了起来:老师,你说你这一辈子,周游列企,给多少家企业做过成功的企划?可你连个副总都没混到,就靠了弄个博客搞点虚假点击,混充混充民间学者糊弄口饭吃,就老师你这水平,好象没资格讲情商吧?
孔子一跳老高:你懂个屁!我孔老二所言所讲,统统都是如何提高你的情商,你自己素质太差,听不懂又怎么怪得了别人?哼,以后再招生,我可记住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素质,老是搞扩招是不成的。
这边正吵着,忽然教室的门被人推开,一个学生冲了进来,孔子一见大怒:樊迟,你又迟到了,扣你三个学分,再缴二百块钱才可以补考。
樊迟却一直冲到孔子的面前:老师,先别提学分的事儿,你快点告诉我,在公司里刷马桶,都有哪些基本技巧?
孔子目瞪口呆:刷马桶?
樊迟肯定的点头:没错,是刷马桶。
孔子搔了搔头:樊迟啊,我知道你智商有点低,可再低也低不到这份上吧?你在我这儿好不容易拿到了MBA文凭,毕业后却要去刷马桶,这也太给我丢人了吧?
樊迟一跺脚:老师,你还说呢,今天人才市场上有家企业面试,主考官问我的就是这个问题,就因为你没教过我,我没回答上来,害得我应聘失败,老师,我强烈要求你退还我全部学费,并偿还我一定的精神补偿。
我呸!孔子气得差点没趴地上:你们这些没出息的,连这么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真给我丢人,樊迟,你学的可是MBA啊,怎么跑去应聘刷马桶去了?跟民工抢饭碗,真没出息。
樊迟委屈的道:我是聘的企业管理,可人家主考官却说: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刷马桶的细节虽小,却关乎重大,所以人家问这个问题,情有可原,要怪就怪你这个当老师的讲的理论课太脱离实际了。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孔子气到了两眼发黑:是可忍,孰不可以忍?那谁谁谁……你们哪个成绩好的,替我给这个榆木脑袋开开窍。
老师我来,我来。一个叫有若的学生急不可耐的跳了起来,他走到讲台前,指着樊迟的鼻子训斥道:小樊啊,你也太笨了,狗屁细节决定成败,连这种胡说八道你也信,你可真给咱们学校丢人啊。
樊迟不服:胡说,我不相信细节决定成败,那我还信什么?
有若指点道:你要相信老师说的,君子固本啊,本立而道生。
樊迟和公伯寮齐声问道:啥玩艺叫“本”啊,我们又该怎么一个固法啊?
是啊,有若搔了搔头,扭头问孔子:老师,本是啥玩艺啊,咱们闲着没事干吗要固这个本啊?固一固别的不行吗?
孔子:这个问题……嗯……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啊,你等我让我的学生雾满拦江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给你们讲明白点:
(2)让山向你走过来
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着多大的风险,从业者的心中就会有多大的困扰。
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残酷竞争,将企业的境况逼到了生死线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存活年限超过五十年的屈指可数,而现有企业的倒闭率,也从未低于百分之八十。
也就是说,在当年成立的企业之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公司活不过一年。
企业的生存是如此的危艰,企业内部的员工又如何?
员工的生存更是不容乐观。
所有的企业行为模式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拼命的寻找着市场的空白点,试图将企业中最稀少的资源整合出最高的价值,这一理论称之为“蓝海战略”,但成功者廖廖无几。
而所有的企业从业人员其行为模式也是等同的,几乎所有的求职者或是员工都是凭了技能立足于激烈的竞争之中,这就是能力。而能力是最靠不住的,企业中的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曾有过自己能力不足面对问题与困难而感到一种有心无力的惶然之感。
依靠技术或是业务能力立足的员工,更是饱受此一问题的困扰,因为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总是会溢出于他们的技能之外。许多员工没有能够好处理问题,不是他们的工作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们无法解决超出于他们的技能之外的另外一些东西,诸如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或者是不适应来自于同事们的竞争等等。
能力是用来做事的。
但我们更多的时候总是听到这样的“教诲”,先做人,后做事。
很多人能够把事做得很好,但是,更多的人却始终面临着“如何做人”的烦恼。事做错了,还有修正的机会,而如果“人做错了”的话,那就连做事的机会也一并失去了。
在企业中,会做事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学会做人的人,却为数不多。
只会做事的人与会做人的人有什么区别?
只会做事的人始终处于被动之中,处于被会做人的人的“高标准,严要求”之中。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只会做事的人就如同一个远行者,他们必须要在限定的时期内赶到一座大山面前,这座大山的名字叫做成功。但是,往往在他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比赛就已经结束了。
而会做人的人则不同,他们始终主导着时局的发展,或者是在纷繁杂的局面之中却仍然如鱼得水。这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是盲目的陷入细微枝节之中,甚至不会为目标的存在所惑,他们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等待在那里,等待在成功这座大山向他们走过来。
这些会做人的人,这些成功者与其它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固本”。
那么何谓本?
在解释这个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固本”者能够成功。
(3)没有人能够做好任何一个细节
为什么依靠能力立足的人,却经常会遭遇到败绩?
如前所述,没有人能够在任何时间里解决任何问题,这就决定了能力的局限性。
除此之外,更多的依靠能力立足者最受困扰的是“细节”。
有一种观点得到了主流管理学者的推祟并日益受到业界的追捧,这一观点简称之为“细节决定成败”。
当我们摒弃掉管理学的基本常识来看这一观点的时候,我们会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但是,无论我们是如何的希籍在细节方面的严格要求,失败仍然不可避免。这是因为这一观点是最为典型的违反管理学常识的胡说八道。
提出这一要求标准的人,恰恰是出于对企业管理的无知。
此话从何说起?概因企业管理所求得的效果,只能是“最不坏”的,甚至连“较好”都达不到,因为这里边存在着一个成本与效果的比值界限在起到作用。举例来说,一个人下围棋,他最多只需要三分钟就学会怎么玩这个游戏,如果他再想成为“较好的”,达到晋级升段的水平,那非得经年累月,非十年八载达不到这个目的,而你如果想要他成为“最好的”,杀李昌镐如宰小鸡,那恐怕他花费一生的心血也达不到。
同样的,在企业中做一件工作,你可能用十分钟的时间,得到一个马马虎虎的效果,但你如果想得到“较好的”效果,就得花费上两个小时,而如果你想得到“最优秀的”,那这个做事的人这一辈子就别干别的了,就忙这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了。
再从企业营销的角度上来看,任何一项产品,在十个意向客户中,肯定会有两个成交客户,而且这两个客户是铁了心非要用你的产品不可,那怕你踢他骂他羞辱他,那怕你揪住他的脖子把他推出门去,他也非要成为你的客户不可。但是,如果你想把客户成功率提高一下,十个意向得到三个订单,那第三个订单就可能需要一百元的投入,如果你再想将意向客户成功率提高的百分之四十,那投入的就有可能是十万元,而如果你想得到百分之五十的成交率,需要投入的就已经超过了千万元,意向客户成功率到了百分之五十就是极限了,那怕你投入无限的资源,也只能维持这个不理想的数字。
再拿企业的产品来说,你投入五百元,可以得到优质率在百分之三十的产品;如果你想得到百分之六十的优质率,再投入的就不是五百元了,而是五千元!而如果你想在百分之六十的基础上再提升百分之十,那投入的就是五十万元;如果你想得到百分之八十的优质率,需要投入的就已经达到了五千万元!
所以企业只能用大规模的同质化生产作业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进而维持一个较高的产品质量。
许多没有做过企业的人压根不懂得这些,不明白产品的质量是靠着大投入换来的,更不知道在中国的企业中,由于受限于投入的不足,产品的流程化细分程度仍然处于粗放阶段。举例来说,在外企的工厂里,即使是制作一根曲别针,其流程也拆分到六个工序,由六个产业工人共同来完成,第一个产业工人所做的只是将他手中的铁丝举起来,他一天要重复这个动作数万次,已经形成了一种机械的本能,正如欧阳修那篇《卖油翁》中所提到的卖油翁倒油时的动作何以如此之娴熟?无他,唯手熟尔!在外企,产业工人举大头针这个动作细节全是靠了“手熟尔”达到精确的程度。
而在国内企业中,企业的经营者及管理者压根就没有流程的概念,企业的员工任何一项工作都包含了数百个细节,除非企业将这些工序全部拆开,否则,任何人也达不到优秀的程度,最多不过是比国内其它企业“稍好一些”。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国内的企业在市场上立足的时间往往为时极短,因为他们始终没有认识到工业化生产中流水作业的本质及目的。
不明白这些最基本的管理学常识,却以自己的想象替代工业生产的科学与严谨,是国内企业的弊病。而国内的管理著作存活率从未有超过一年的,也是这样一个原因,听起来蛮有道理的却违反管理学的最基本的规律,如何能够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导?
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将一件事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因为人自身的本性所决定的。正如任何一家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用这有限的资源满足消费市场无限的需求一样,企业的员工受限于自身的能力、学识、习惯与大脑注意力生成机制的天然不足,是永远也无法把任何一件事都做到尽美尽美的。
国内企业任何一个员工的工作中,都包含了无计其数的“细节”部分,这些细节受限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永远也不可能有人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做好他所负责的几百个细节中的一个两个,就已经是超乎其类拨乎其萃了,再要求他顾及到每一个细节,那甚至是连神仙也做不到的事情。西方企业的处理方式是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将每一个细节全部拆分,过滤掉其中不稳定的因素,使得所有的操作或是完全的机械化或是完全的本能化,除此之外,决不会找到第二个办法。
如果一家企业不顾这些管理学的最基本常识,一味的苛求于员工的尽善尽美,结果会怎么样?
这家企业的员工流动频速必然的是极为快速,企业的老板永远也不会在市场上找到一支愿意替他打工的“圣人”团队,因为圣人五千年才出一个。
而如果一个员工在每一个枝节上都苛求自己,又会怎么样?
他必然承受着极大的挫折感与失败感,因为他在挑战一件人类无法达到的目标,这种挫折感与失败感,必然的带给他职业生涯一种负面的影响。
既然我们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那么,我们就不能够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获得成功,也必须要考虑到人性的这些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只能寻求以“固本”的方法,系统性的解决我们的全部问题。
(4)“固本”者更容易成功
无论是从现代企业管理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博弈学的角度,亦或是更狭隘一些,单纯的从职场的角度出发,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实:
在企业管理之中,无论是企业的老板或是高管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员工,还是由社会博弈法则自然而然的形成一支团队,个人的能力只是选择标准之中最微乎其微的一个参数。
在这个选择标准中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人。
在这里,无论是“因地制宜”还是“合适”都是一些缺乏明确量化的衡量标准,这一标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却始终没有人用数学公式把它表达出来。
什么样子的人是企业或是团队最合适的?或者说得清楚一些,什么样子的人是企业或者团队最需要的?
一旦问出这个问题,我们就已经接近于答案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到能力的不可凭据之处,因为能力是可以替代的,任何一家企业总是能够在人才市场上找到一个替代你的人。同样的,消费客户也会很容易的在市场上找到替代你的企业的产品的消费用品。
那么,在企业之中,我们所能具有的什么东西才能够符合这一基本特性呢?
答案是:把握住做人的根本而非耽迷于毫无意义的枝节的原则。
这个做人的根本,就是孔子的门下弟子有若所说的:固本。
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个大的原则,就能够过滤掉管理学概念中所有不稳定的变量,达成于企业与我们自身的共同成功。
此之谓: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
(5)何为本?
孔子:谢谢雾满拦江先生的讲授,樊迟和公伯寮,你们两个不许交头结耳,给坐好,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啥玩艺叫做本。
什么叫不愠呢?在什么情况下不愠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就是那些注定会成功的人最基本的德品吗?
一个人,越是在你的能力没有得到大家承认的时候,越是在你的作用未被大家认识到的情形之下,就越是你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自已,让自己达到不怨不怒,无惊无喜的境界的最佳时机。任何时候也不可以因为自己的作用与价值未得到承认而急燥,不以物喜,不以人悲,这是一个成功者所需要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功名看器宇,一个人如果不够持重,就难以服人。这就要求我们万勿急于表现自己,对于没有全部弄清楚的事情,尽量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只沉默者才能够言之有物,一语中的。
任何时候,切记要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样才不至于因为急于表现自己而在陌生的专业领域中闹出笑话,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此蒙上阴影。
沉默的是嘴,不是脑。除非你刻意追求失败,否则万不可让自己的大脑进入休眠状态,因为沉默而失去对现实的把握,甚至让自己的思维游离于关键事情之外,一味的耽迷于自己的幻想之中,这是成功者的大忌。
老子说“知人者智”,人生中最大的智慧,就是了解人,洞察人。
要做到知人,就必须将你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的身上,注意观察别人,养成揣测别人心理活动的习惯。许多人的这一习惯是在做了主管之后被迫养成的,更有一些主管因为始终未能养成这一习惯而终致失败。
只有经常研究别人的人,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意识到别人的需要并满足之,从而让自己成为别人最需要的人。
我们必须要这样做的理由是: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社会化生产上的一个环节,都不是最终的商业产品,我们必须要和别人合作才能够完成这一系列工序。除非你能够明白对方需要什么,否则,你的劳动价值就很难获得承认。
孔子:好了,我讲完了,樊迟和公伯寮,你们两个听明白了吗?
樊迟、公伯寮:就这么点艺艺?这太简单了。还有没有更高深的?
孔子:做人本来是件简单的事,可别看简单,你们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