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电视片“迁徙的鸟”的人都折服拍摄影片的摄影师和专家学者。
研究认为,目前全球共有4条候鸟迁徙路线从我国经过,深圳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这条候鸟迁飞路线上。
候鸟迁徙路线图截取自《福田红树林》
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数以百万计的候鸟会沿着这条路线迁徙,其中一部分会在深圳歇脚或者停留过冬。
从我今年冬天经历看,深圳湾公园11、12月至次年1月是最佳的打鸟季节。
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有23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2种(东方白鹮、白肩雕),国家二类保护鸟类21种:鹬(黑尾塍鹬、白腰杓鹬、反嘴鹬、黑翅长脚鹬、红脚鹬、鹤鹬、)、鹭(黑脸琵鹭、白琵鹭、夜鹭)、鸥(红嘴鸥)、鸭(针尾鸭、绿翅鸭、琵嘴鸭)、海鸬鹚、褐翅鸦鹃、鹗、东方白鹗、普通鵟、卷羽鹈鹕、白鹡鸰、白胸翡翠等。
鸟类出现与潮汐、阳光关系密切,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版的《福田红树林》资料介绍,清晨潮汐水位达到海面0.5-1.2米时,是鸟类最活跃的时段。
网友大部分使用“墨迹”天气预报中的海潮资料判断当天或次日的水位,深圳临海东西海岸,各地点的潮位不一样,根据我的观察,觉得手机“港口潮汐表”APP预报中的“深圳机场(油码头)”潮汐资料比较接近深圳湾公园潮位。
目前深圳候鸟最集中聚集地有四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凭专门颁发的通行证和边防证进入)、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和深圳湾公园。
深圳暖冬,而且这四个地点都距离市中心不远,交通方便,观鸟和打鸟(摄影界俗语,就是“拍鸟”的意思)就成为许多市民的休闲活动项目之一了。
深圳9号地铁线2016年底通车后,深圳湾公园站距我家门口只有4站路,6:40在景田地铁站赶第一早班车在7:00前到达深圳湾等待日出,观赏晨曦的鸟群。
2017年11月底我第一次打鸟到深圳湾公园,一下子就被壮观的场面惊呆了,几万只、几十万只的飞鸟在天空翱翔,候鸟很有集体行动的团队意识,成群结队移动,黑压压的一片。
相对应的是岸边的打鸟发烧友,架起长枪短炮,寂静一片,只有鸟鸣和嚓嚓嚓的机器拍摄声。
太多的鸟,太多的鸟种,我只认识海鸥、白鹭、鸬鹚,其他的都不认识(其实海鸥、白鹭、鸬鹚是统称,还有更细的专业分类名称),怎么设置相机参数,都蒙查查。
7:00到9:00是最精彩的观鸟打鸟时段:狂飞的红嘴鸥、抢食的鸬鹚、呆滞在岩石上的黑脸扁嘴琵琶鹮、游弋的绿翅鸭针尾鸭琵嘴鸭、觅食的反嘴鹬杓鹬鹤鹬长脚鹬红脚鹬林鹬青脚鹬、腾空舞动的苍鹭白鹭池鹭塍鹭牛背鹭,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称的鸟种,也没有见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东方白鹮和白肩雕。
鸬鹚飞的比较高而且结队成人字形,抬头上望就好像二战的空袭机群,琵琶鹮也结队在上空飞翔,但呈一字形,头顶飞的琵琶鹮形态优美,一改扁嘴的丑形象,远处黑压压一片飞鸟好像是各种鹬,而鹭和鸥大部分在低空飞行,没有太多的团队意识。
深圳湾还有不少有组织的观鸟群,主要对象是小学生,组织者配备望远镜和介绍资料,有专业老师讲解,普及生物生态知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高速对焦和高速连拍是近几年相机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场合是用在体育赛场,打鸟对相机的性能要求高,远距离拍摄需要至少400mm以上长焦镜头,大多发烧友使用的是800mm,还嫌太短。
迅速调整、捕捉瞬间、使用技巧、追求光感是打鸟摄影圈的话题,也是美学范畴讨论话题,打鸟的行当内就有更高的标准,只有更好,没有止境。
这一切我都要从头学起,所以这篇博文只是阶段小结。
结识的几个发烧友后,参加了一个“拜佛子摄影师交流群”微信群,从观赏交流群发表的照片开始琢磨拍摄要点,分类鸟种,请教技术。
群内高手云集,不少照片让我佩服无底投地,真是大师的作品呀,一张张透出深沉的意境,就不单单只是观鸟了。
群主拜佛子很热情,他除了自己打鸟外,也很认真负责组织管理好微信群,他说他要把这一微信群建成中国最好的摄影圈,2018年2月4日还第一次组织了老中青三代人的联谊会,摄影圈没有年龄的距离,这一点和我前几年的户外运动有明显的区别。
本小结是我的习作中挑选出几张比较清晰的照片展示,既是找点感觉,也作为交流讨教的样本,希望由此寻找提升的可能。
按照片类型,本小结博文分12组发表,欢迎指正。
0100 日出深圳湾,忙坏打鸟人






0200 候鸟聚深圳,想起我80年代孔雀东南飞










观鸟手册图片由网友“奶叔伟锋”提供
0300 深圳湾清晨



0400 深圳湾日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