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深圳绿道之74:东西涌穿越

标签:
西涌东涌西涌天文台杂谈 |
分类: 漫步深圳绿道 |
东西涌海边穿越是深圳户外运动的热门路线,也是风光最美的海滨沿线,还是极具挑战的路线,全程10公里,其中在海边岩石块间行走和悬崖中攀登的长度约8公里。
首先是海岸景观。东涌、西涌是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是亿年前的火山遗迹,海滨山石经千万年的侵蚀、风化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嶙峋奇岩,在蓝天碧海、白浪沙滩的交织下成为一幅幅如画丽景。穿越路线由接连的8个海湾组成,岬角、海滨岩石,象鼻洞,海蚀岩洞、蜂窝形石岩都是少有的地质奇观。
海浪、岩石和岸边的植物交织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海天一色和尚未被开发的原始山崖又是海岸奇观,宽阔的中国南海和海中央的三门岛,特别是海边的岩石,有砂石,有鹅卵石,但大部分是一片片大块大块发白的巨石,它们构成了东西涌的穿越线。
重叠累积而成高高低低的大石块就是东西涌穿越的通道。这就是这条路线的特色。全线由8个海湾组成,海湾被岬角分割,因为有的伸向海中央的山嘴岬角险峻,徒步难以跨越,所以必须在岬角前翻山。附在在本博文的GPS轨迹图可以看出,有4、5处的悬崖都是近90度的陡坡,垂直的高度20-30米,依靠前人准备的攀爬绳索辅助上下,没有体能和登山经验是不可能完成这段路程的。还有几处,特别是接近东涌岬角的一段峭壁没有绳索,攀爬必须匍匐贴墙往上爬,有畏高症的游客必须小心,留心脚下的路,不要上下望。
没有绳索的话,很多峭壁是攀不上去的。
有没有避开攀岩的路径呢,好像不太容易,途中有人就说他们为了寻找其他路径反而浪费了许多时间。
有的年轻人在大石块间跳跃,速度当然比较快。但这种方式危险性很大,只要一个误动作就可能致伤。这条路径的大石块还都比较结实,基本上没有松动摇晃的,只要步步踩对,倒不会出现意外,但也要先试探,前脚生根后,后脚再跟上。
就是最近,沿途栽了13根救援标距柱,每一个海湾都有一个,我没有见到9-11号柱(是不是我们漏掉了景区),12、13号在东涌山间车路上,13号柱子就是位于东涌村口的东西涌穿越线入口。
救援标距柱上留有山地救援队电话:0755-88858995和大鹏公安分局南澳派出所的电话:0755-84401110和该柱坐标号。
沿途很多大石块上还留有呼叫出租快艇的电话。
全线的中途,大约在西涌天文台下,有一个四川老汉的小卖点,出售水、少量食品和黄瓜等,好像已经很多年了,他天天揹着食品从海边的这条线上山,卖的水价格也不高,看来是很有良心的,他和沿线带队的导游很熟。
我留了一个姓李的导游电话(13424350303),今天他带了一大班年轻人过来,看来他也是天天如此。
东西涌海边穿越是深圳户外运动的热门路线,据卖水的老汉说,正常的天气每天至少都有上百人路过,节假日人就更多了。去东西涌穿越的,就好像户外运动爱好者相互问候:“你登过梧桐山没有?”
我佩服一个妇女领着一个最多8岁的小女孩穿越全程,还见到一批结伴的家长带着他们一群小学生的子女在穿越,显然,这些家长绝对不是第一次走这条路的,这样一比,2015年1月28日我们的穿越,就算不了什么了。
我惦念着走这条路线已经多年,一直觉得很恐惧,其实一旦付之实践,也觉得平常,谈不上冒险了。
从市中心乘E11快速公交到南澳,再换乘M232到鹤薮村,步行进入西涌海滩,在它的最东头沿海边进入。出口是东涌村口的一条可以行车的山路。全程9.62公里,总耗时接近4小时。属于正常的速度。
接近东涌的是山体小径以及出小径后的直达东涌村口的可以行车的公路,长度大约2公里。M231公交是从东涌返回南澳的线路,半个小时一趟。
全程有两处下撤点,都在西涌天文台山下,一处就是上文说到的卖水老汉位置(在救援标距柱4号和5号之间),沿有人走过的山路上山进入西涌天文台公路,出口(或入口)是天文台的西涌基地海洋气象观测场一侧。另一处就是天文台栈道,它直接伸向海滨,这条登山石阶路比较好走,上去就到了天文台内的盘山观光栈道(落差160米),可以出天文台大门沿公路下山。下山口是西涌泳滩东头的停车场。
如果从天文台出(入)口经历到东涌,那么全程只需要两个半小时。
沿途特别注意跟踪救援标距柱,和“危险区域,禁止通行”的路标。在翻山攀岩的位置注意前人留下的绳索和脚印,看好了再走,千万不要想当然贸然探路。还有的就是参考了一下当日海水涨退潮的时间,有的路径在涨潮时分被淹没了,但不太影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