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深圳青山之43:七娘山大雁顶801米

标签:
七娘山大雁顶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鹿嘴大亚湾 |
分类: 亲历深圳青山 |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公园“山海相依、山火共存”的奇特景观。公园以距今约1.35亿年前晚侏罗纪世至早白垩世时期两次火山喷发的古火山遗迹和2至1万年以来形成的海岸地貌景观为主体,周边海岸线长67.8公里,半岛中央是雄伟壮观的七娘山,公园拥有古生物化石埋藏地构造地貌、瀑布跌水等丰富的自然景观,集幽、秀、雄、奇于一体。大鹏半岛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线之一。
七娘山它是传说有七个仙女下凡到山上游玩而得名。七娘山三面环海,七座山峰错落有致,山势险峻、雄伟,山中奇峰异石、岩洞、山泉、密林、以及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交相辉映,多彩多姿。主峰七娘山峰海拔高度867米,是深圳市内山脉中仅次于梧桐山的第二高峰,此外还有大雁顶(801米)、磨朗沟(791米)、三角山(660米)等高峰。七娘山植被茂盛、风景秀美,尤其是山顶四望海景无敌,而上山道路陡峭崎岖,是游玩、拉练皆宜的好去处,也是每一个深圳登山爱好者必到之所。
我在本博客空间中对2011年和2012年两次近距离体察七娘山的活动都有日记记载。
2005年国家正式批准命名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原预告2008年深圳大运会前竣工正式对公众开放,而千呼万唤的七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七娘山登山道(即所谓的穹丘行旅景区)和大鹏国家地质博物馆的烂尾工程竟然拖延到2013年12月26日才宣布正式开放,难怪公众意见纷纷,并遭受公众媒体的猛烈攻击责问:巨大的投资都用到那儿去了?
2014年2月21日我们终于能光明堂皇地登上七娘山大雁顶。
目前开发的有两条登山道,一是新大至七娘山顶山径,一是鹿嘴至大雁顶山径,称之为鹿雁线山海径的绿道,也是鹿雁科考路线。
2014年春节在经历深圳严寒和回南天后,2月20日终于放晴,出现了一个难得的大晴天,天空没有一丝丝云彩,空气能见度也是一年之中少有的。我们决定抓紧时间第二天登大雁顶。
让我们预想不到的是,21日多云覆盖天空,阳光被严密地遮挡了,但今天温和微风仍然是一个登山的好日子。
我们一群老人,早晨从深圳市中心赶到鹿嘴,11:20进入登山口岗楼,终于在下午三点整登上了海拔801米高的大雁顶。今天登山的垂直落差至少是800米,因为我们是从海边海拔6.8米开始启登的。
上山用了近4个小时(包括在三号休息场地因等待一个队友耽搁了40分钟,一号和五号休息场地各休息了15分钟),下山用了2个小时(包括在五号和二号休息场地各休息10分钟)。
我们不能和年轻人相比拟,我们的登山速度就只能是这样。但我们无意有意中给出的是一组登山时间下限的数据。
到了大雁顶,原本是可以继续跨山前走到七娘山顶,再在地质博物馆路落地,我们不敢前走,倒不是体力受限,而是时间不够,我们今天要赶回市中心,杨梅坑M274总站公交末班车始发时间18:50。从大雁顶穿越到七娘山顶还有大约6公里的山路,上下落差至少400米。
大雁顶登山道最陡峭的是从二号休息场地(海拔280米)直到大雁顶(海拔801米)这段垂直落差520米高度的石阶路,狭窄的穿行空间、无穷的高台阶,不规则的石面,好在沿路都被树木草灌覆盖,最陡的路段有铁链护栏,只要小心,沿途是没有危险的。
即使是雨天,登山也是没有什么危险的。
最近媒体对七娘山开发建设的意见之一是登山道路不规整,我们倒是有我们的看法,我们觉得现在的登山路经是基本保留原生态的,设计规划是合理的,这样的路经登山才有刺激乐趣。我们也基本遍及香港的郊野山径山头,它们的登山道还远不及七娘山,甚至还保留原始状况,留点冒险性给驴友。
对于经常登山活动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旅程不是很累的,只是连续的陡坡下山,膝盖磨损较大,会有疼痛的感觉。
修建的七娘山登山道增加的“标距柱”,一个地理坐标经纬位置数据的标识石碑,其中,驴友最关心的海拔高度数据,沿路还有路标、观景台、避雨亭和休息场地,作为国家地质公园,沿途还有现场地质地貌科普知识的传意牌和景观介绍牌,应该说这样的设计都很到位,对其规划建设应当给予肯定。现在深圳市将郊野山径纳入绿道体系,因此鹿雁登山道也是绿道之一。
今天仍然是一个好天气,至少我们没有被云雾缭绕,视野宽阔,所有的景观都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首先进入我们眼球的是对面的鹿嘴山,一个从海滨竖起锥形的山头。
这就是从杨梅坑远处观望见到“鹿嘴”鹿的头部的那个山头。它是层状的石英砂岩地质结构,属沉积岩。鹿嘴山脚下是深圳市最美的山海景观之一,由于常年海水侵蚀,在山体沿层理、断层等位置形成了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形态各异的海蚀地貌。加上宽阔海天相连的南海相映,这里的景色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2011年9月到鹿嘴游览过,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得的照片(见本博客日记《漫步深圳绿道之11:杨梅坑至鹿咀》),建议没有去过的朋友都应当去那里看看,你会享受到从未有过的身心愉悦。
第二值得称赞的是山下的泻湖景观。
泻湖起初是一条山地小河谷,后被海水淹没形成海湾,海浪将泥沙堆积成岸线平行的砂堤,砂堤内侧水域就形成了小泻湖。砂堤西段有一个潮汐通道,高潮时海水涌入,低潮时泻湖水流入大海、鹿嘴沙滩-砂堤-泻湖地貌组合是典型的堆积海岸地貌景观之一。这就是鹿嘴沙滩、砂堤、泻湖。
进入攀登区,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险峻的登山道了。远看很可怕,它太陡峭又太长了,但实际迈开你的腿,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800多米高的山峦,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登出来,没有别的途径。
实际上,最陡峭的不是刚进山的那一段,而是从第三休息场地后的那400米,一路没有让你喘气休憩的地方,让你生畏后怕的是你下望刚才登过的路。不过七娘山登山道有很多环线,出现岔道时可以选择坡度较小的路段,它同样可以登顶的,只是路程稍长一些。
从鹿嘴到海柴角的这一段是大亚湾海湾的一部分,大亚湾是广东省内陆最大的海湾。靠近鹿嘴的称为“大水坑湾”。这可能就是最美的海岸线的部分了,常年海水波浪、潮汐拍打坚硬火山岩石形成了称之为“基沿海岸地貌”,而堆积岬角被侵蚀下来的物质和海底坡上的物质形成了沙滩和砾石沙滩。从七娘山下望,冲向岸边层层的水浪映在褐黄色的火山岩上,生成一条银白色的水带将山海分割,美不胜收。
一些户外登山运动爱好者从东涌沿海边经海柴角穿越到鹿嘴,这是目前深圳最原生态的滨海路线,在前往三门岛的快艇途中可以完整地观赏到这条线路的美景,不过据说在这里曾经丢了几条人命,我们没有那个能力,也不抱奢望。
七娘山就是火山地质奇观,沿登山道一路可以见到一个个巨大的火山岩卵石,学名为“流纹质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它让人联想到这里会是当年火山遗址,我们现在居然是“坐在火山口上”,备受煎熬!
沿路上山可见大水坑的东南方向,有几块岩石立于山顶之上,它被形似地称之为“望郎归石”,形似女子置于山峰之巅盼望丈夫归来。这是受香港“望夫石”启示的创意,鹿嘴的“望郎归石”和香港“望夫石”形象和规模是不可同日而语。
位于香港九龙中部的“望夫石”是狮子山脉的石柱奇特,像一个怀抱小孩的妇人,有头有身,立在山头,特别醒目显眼。传说是以前附近的村庄有户人家,男人远赴海外谋生,多年杳无音信,留下的妻子每天携两名子女登山眺望等待夫归,在一场雷雨之后的一天,她和子女便化成石柱。
在三号观景平台,可以远眺大小辣甲岛。辣甲岛属惠州管辖,距鹿嘴东5公里,岛上有著名的双蓬州海蚀柱。
在五号休息场地,可以远眺三门岛。三门岛距大鹏半岛约3公里,属惠州管辖。三门岛也是火山遗迹。
三门岛是大亚湾海域最大海岛,它扼守香港、澳门海域。近半个世纪成军事禁区的独特历史,使它封存为罕见的生态岛。这里50-70年代是最重要的军事禁区:70-80年代是反偷渡全封闭的地方
我们2012年曾登岛观光,专门有一篇日记挂在本博客中《漫步深圳绿道之44:三门岛》。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今天还是冰雪覆盖的寒冬,深圳已经春意盎然了,七娘山的花草复苏长出暗红色的嫩芽,而一些过冬的鲜花仍然盛开绽放,上年秋天的红叶尚在,这就是北回归线以南的深圳山野景象。在接近大雁山顶的一段路旁,一片说不出名字的粉红花开得正旺,希望内行的网友指点一下花名。
不登七娘山,怎么能算是深圳登山爱好者呢。
相关博文:
亲历深圳青山之33:征服七娘山867米
漫步深圳绿道之11:杨梅坑至鹿咀
漫步深圳绿道之12: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博物馆
漫步深圳绿道之44:三门岛
行程记录
10:57
11:13
11:15
11:32
传意牌:石英砂岩
11:53
传意牌:层理构造,观鹿嘴山体
传意牌:砂岩中的云母
传意牌:破碎带
12:01
传意牌:望郎归石
传意牌:粉砂质泥岩
传意牌:火山角砾岩、集块岩
传意牌:流纹岩
传意牌:大水坑湾基岩海岸地貌
12:14
12:25
12:39
13:19
13:52
传意牌:远眺大小辣甲岛。
传意牌:远眺鹿嘴沙滩、砂堤、泻湖。
传意牌:火山角砾岩
13:55
14:00
传意牌:远眺三门岛
14:17
14:32
传意牌:远眺大亚湾
14:53
传意牌:流纹质凝灰岩、火山碎屑岩
15.08
15:22
15:44
16:03
16:08
16:22
16:35
16:48
16:52
17:02
险峻的登山道
上山道
下山道
以下景观照
鹿嘴山
泻湖
海湾
火山岩地质奇观
望郎石
这是香港的望夫石
大小辣甲岛
三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