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为什么出国系列文章之二:学位含金量与时间成正比?》

(2013-06-04 07:22:25)

《你为什么出国系列文章之二:学位含金量与时间成正比?》

 写这么一篇小短文主要原因是总有学生跟我说,老师,听说国内不承认英国的硕士。我问在那里听说的?学生说网上,或者好像听朋友说。我再问,你去教育部留学认证互相承认的网站查询过吗?学生:没有。我再问:那你为什么不去查一下呢?你是更相信教育部的官方网站,还是网上的小道消息?学生于是无言。


然后我就给了他教育部的查询网址并告诉他在这个网站上能查到的国外的学校我国就是承认的。

 

《你为什么出国系列文章之二:学位含金量与时间成正比?》

每天我都会接到类似这样的比较“傻”的问题(原谅我的诚实,能问出这样问题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尽管这不是学生自己的错)。所以本文主要就解决两个问题:1. 分析这样的‘谣言’的来源,目的和它的可信性 2. 分析隐藏在问题背后的中国教育的问题。

 

首先,‘英国硕士不背承认’这样的一个命题基于这样的一个论据:时间太短(英国硕士一年,美国硕士2-3年,中国硕士3年)。换句话说,它的逻辑是:时间越长硕士的含金量越高,因为英国硕士时间短,所以含金量比如低,所以不被承认。似乎非常有道理,但只要简单反问一句这个逻辑就不攻自破了:按照这样的逻辑,中国的硕士质量应该是最好的,因为它时间最长么!那么何苦还要出国呢?

 

既然中国硕士含金量最高,那为什么这么多人要跑到美国、英国去读硕士?但从这一条,这谣言已然显示出它的荒谬。但这并非是问题的核心,之所以国内不少的家长和孩子们会听信这样的‘道听途说’,根本原因是大家不了解到国外留学到底是去学什么?

 

我们在国内受的教育基本是死记硬背式的,于是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国外留学大概也是要记忆很多东西,记忆的东西越多,学习的东西越多,含金量就越高。所以时间短,肯定记忆不了多少东西,因此含金量当然低。

 

真实的情况是,国外大学主要是一种思维训练,国内大学重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不排除个别学校有类似西方的思维训练课程,但在国内大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下至少目前还远远不是主流)。那么国外大学训练的是一种什么思维呢?这里我用类比的方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现在你是大学生,假设你在国外读大学。我是你的导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外的大学导师是如果引导学生并教会学生研究型思维的。

 

首次见面

 

学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研究,怎么研究,您能告诉我吗?

老师:什么使你感兴趣呢 ?

学生:我想研究一下英语语法怎么学,因为我们在中国学的很痛苦。

老师:嗯,非常好!为什么很痛苦呢?你目前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也说不太上来,所以想研究一下问题的根源。

老师:很好,那你读过那些关于语法学习的书或者研究成果吗?

学生:目前还没有,只是知道一些皮毛。

老师:那好,我是否可以这么认为:你想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愉快的学习英语语

法?

学生:嗯,差不多,或者说是如果高效的学习英语语法,因为我们学的很累。

老师:好,那么你打算如何找到答案呢?

学生:这正是我想向老师请教的,因为我不知道从那里入手,从那本书开始读

起。

老师:好,我倒是可以给你列一个书单,你三个星期把他们代表性的人物书读完并把他的主要观点总结一下,完了做个比较,写一个1500字左右的比较研究给我,我看完给你一些回馈,我们再约下次的见面,你看如何?

学生:如此甚好,那么老师快给我书单吧,我都等不及了….

 

以上这小段对话是西方研究型大学训练和教授学生研究方法的第一步,他们叫:Formulating a research problem.

 

三个星期后….

 

老师: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我看了你写的1500字的研究比较,写的不错,你读了中国的语法学习的书籍,也读了一些学校图书馆的西方人写的语法书籍,我看到了你对语法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现在你认为英语语法学习的问题是什么呢?和三个星期前比有那些不一样的想法呢?

 

学生:嗯,多谢老师的认可。我读了张道真、薄冰,我读了旋元佑、张满胜,我也读了咱们读书馆里的牛津大学高级语法。我发现三个星期读这么多书简直要杀了我,要知道我在国内一年也读不了几本书,而您却让我在三个星期内读好几个流派,并且还要总结他们的主要观点,我死的心都有了。

 

老师:哈哈,国际学生普遍有这个问题,就是不会阅读。那么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完成阅读并写出作业的呢?

 

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既然不会读,我就先在网上(国外能用google真好)搜了一下How to read? 又在图书馆借了一本《study skills》的书来看,里面有一个章节是专门写如果在西方大学读书的。我花了一天时间就知道大概怎么快速的读了。

 

老师:噢?我倒是很感兴趣,你到是说说你的经验。

 

学生:我目前是这样做的,如果我想知道一个流派的观点我会在google搜索关键词,然后会有很多学术类或者非学术类的文章、PPTPDF文件,我就下载那么10来个,花2-3个小时就能了解这个流派的大概思想和主要观点了。然后我再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找书和期刊来精读和细读,读的时候先看目录,再看每个章节的大标题,分轻重,有的精读,有的略读,每个章节的结论部分重点读。如此我发现阅读速度就能慢慢的上来。

 

老师:嗯,不错,西方人写文章是线性的,一般开门见山的会点出主题,然后是论证,最后再给出结论。所以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精读开头和结论是关键,你已经开始学会读书了。恭喜你!

 

学生:那里,还差得远:)。可是,我读的越多我发现问题越多,我本来以为英语语法不就是一些规则嘛,可是读的多了发现远远不是这么简单,先不说有各种不同的观点,这语法竟然能和逻辑、符号学、结构学扯在一起,实在是我想不到的,我发现这个领域太大了,一个学者的书就够我读10天半月的,何况还是英文,一辈子也读不完呢。所以这周要和老师请教的就是这个问题。

 

老师:嗯,说的好。我教了很多国际学生,发现他们的问题一开始都是要去拯救世界。后来慢慢发现问题太大,无从下手,才慢慢的找自己的focus,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focus。那么现在你觉得你的focus的点是什么呢?

 

学生:我读了华生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对语法的解释,也读了乔姆斯基Universal Grammar 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维果茨基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我觉得做一个主要流派的的比较是不是比较有意思?

 

老师:有趣!不过这是个很大的题目。需要大量的阅读。

 

学生:嗯,是的,可是我确实很感兴趣。

 

老师:那么,我是否可以认为你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乔姆斯基、皮亚杰、维果次基这些学者对语言语法的论断作为你的学术理论源头?

 

学生:是的,目前我是这样想的,不知道是否可行。所以想老师请教。

 

老师: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的建议是,你10天后给我一个conceptual framework。也即是你打算用到那些前人的理论作为你的研究的理论框架


《你为什么出国系列文章之二:学位含金量与时间成正比?》


以上这小段对话是西方研究型大学训练和教授学生研究方法的第二步,他们叫:Conceptualize your framework of research.

 

10天后…….

 

老师:我已经看过了你主要的conceptual framework,你列出了几个主要流派对语言里面语法的不同观点,并做了一个初步的比较。非常好!那么接下来你打算如何印证或者反驳你列出的这些观点呢?

 

学生:这个正是我所不懂的,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不过我听过,在国内也大概了解过有两种主流的研究方法,一个是定量研究,一个是定性研究。但具体说什么我不是太清楚。

 

老师:好的,那么我就给推荐一本书和几个网站,你去读读,下周邮件告诉我你选择那种研究方法来完成你的研究,定性或者定量,或者两者结合,还要说明你为什么选择某种研究方法,而不是另一种。

 

学生:好的,我明白了,看来得熬夜读了,否则完不成作业了。Deadline真是压死人了。

 

老师:呵呵,祝你好运!     

《你为什么出国系列文章之二:学位含金量与时间成正比?》


以上这小段对话是西方研究型大学训练和教授学生研究方法的第三步,他们叫:Select a research methodology.

 

一周后…..

 

老师:我看到了你的邮件,你打算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实施你的研究,这很好,没有问题。你现在有问题要问我吗?

 

学生:嗯,我读了您推荐的几本书,基本上算是了解了什么是定量什么是定性,也大概知道了他们的历史,非常有意思,原来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便是定量研究的成果,这种‘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思想可真是我们东方人所缺少的,难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产生,哎,思维的训练太重要了。

 

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并且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关于中国或者东方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地的原因近代也有不少的学者有不少的研究,你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多找找这方面的书读读。当然是在不影响你本专业的学习的前提下啦。

 

学生:嗯,谢谢老师。我今天的问题是我不知道methodology method 有什么区别?

 

老师:嗯,预料到会有这个困惑,我发给你一个期刊,你读读第32页的一篇文章,然后我们再讨论你选择那种method


《你为什么出国系列文章之二:学位含金量与时间成正比?》

《你为什么出国系列文章之二:学位含金量与时间成正比?》

以上这小段对话是西方研究型大学训练和教授学生研究方法的第四步,他们叫:Select a research method of data collection.

最后,学生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ethic reviewcollecting dataanalyzing data 到最终的写出毕业论文或者其他论文的完整过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的核心正是柏拉图对教育的定义:教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这样的一个研究型思维的培养才是西方大学真正值钱的地方,一旦一个学生学会了研究方法,TA就可以随时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训练的研究方法研究清楚,甚至超越前人,完成从解构(别人)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而这样的研究方法,如果遇到好的导师,有二三个月便能学会,剩下的就是不断熟练和具体操作研究,这才真正学到了西方大学的核心价值。国内不少家长和学生把到西方留学简单的等同于拿一张洋文凭,实在是非常肤浅的认识。倘若出国只是为了混个洋文凭,那在国外读书和在国内读书区别何在?当然,笔者并没有否认国内也有不少严谨的大学、老师、学生的存在,但不是主流恐怕是大家都认同的。具体原因太复杂,非本文所要涉及。

 

笔者的结论是:无论是美国的两年制研究生,还是英国的一年制研究生都是研究方法入门培养。要真正对某一个领域有深度的研究一年也好,二年也好,肯定都是不够的。所以出国读硕士的最大意义是‘授我以渔’,是一种严谨的研究思维培养。真要深入有自己的建构,非读博士(不混为前提)或者做独立研究者不可。那么关于中国的硕士笔者就不妄加评论了。

 

产生‘英国硕士国内不承认’这样有趣的谣传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一、某些专做美国留学的中介机构或者个人处于个人私利不惜妖言惑众。(这种人或者机构该杀)。二、听信谣言,又没有出国留过学的间接传谣者。三、留学信息的不平衡,国内家长和学生不能掌握真实信息,学生本身缺乏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搜索、辨别能力。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其实很多事,背后的原因不过‘名利’二字,稍加分析与判断便可知其真相也。

 

硕士有没有含金量关键在学生自己是否用心,是否能学到人家想传授给我们的‘渔’,和时间长短不是充分必要关系。时间与学位含金量是不充分不必要关系。换句话说,时间长学位含金量有可能高,但不是一定高;认为学位含金量高一定是源自时间长则实属谬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