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飞《职场》---《批判性思维启蒙》专栏

标签:
杂谈 |
范亚飞《职场》---《批判性思维启蒙》专栏
笔者按:批判性思维读者并不陌生,但大部分人恐怕是只闻其名,却不知其详。批判性思维是否是西方独有的思维特质?还是我们东方人其实一样也有批判性思维而非纯的阴阳思维?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学会批判性思维的意义何在?笔者将在未来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向国内读者系统的介绍西方的批判性思维,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成为康德所说的完整的‘人’,即拥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完整个体!今天我们就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说起。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The Defini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所谓批判性思维简单点说就是对我们听到、看到的所有资讯(Information+Claims)相信与否取决于证据(Evidence)而不是个人喜好(Personal Reference)。那么什么是非批判性思维(俗称脑残)呢?简单点说就是宁愿毫无根据的相信各种“道听途说”也不愿意自己动脑、到手去求证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教育是问题根源之一。由于长期的填鸭式学习(Banking Education),国内的孩子们更习惯要现成的正确答案而不是问正确的问题!
殊不知,学会正确的提问比要现成的答案重要的多。(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etting
the right answer!)。那么这种非批判性思维能治吗?答案是:能。我把他叫做防脑残三问:Where did you get it? Who said it? Why?
批评性思维涉及到推理或者叫理性(Reasoning/Rational Thought)。推理或理性包括三个方面:①对我们所相信的理念或者行动有支持的理由,并意识到这种理由的必要性,即不无理由的相信某种理念或行动的正确性;②对我们自己信奉之理念或者行动保持理性的批判态度,即不能天然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都是错误的;③ 能够提供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Evidence)。可见推理或理性的基石是证据(Evidence)。证据是我们去支持或者反对某一观点的唯一依赖标准,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包括对资讯(Information/Claims)的准确性(Accuracy)进行核对。花时间去检验资讯里的细小的每一个部分,确认是否有错误。我们在后面的系列文章中会详细的介绍非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基本术语和特点,以达到识别的目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有意无意都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但大部分国内的学生不具备系统的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主要原因有六个:
① Mis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meant by criticism. 即对于所谓批判(Criticism)的误解。很多人错误的把批判(Criticism)等同于负面评价(Negative Comments)。所以他们只关注负面评价,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英国著名的批判性思维畅销书学者 Stella Cottrell (2011)说:“Critical evaluation means identifying positive as well as negative aspects, what works as well as what does not.” 还有人认为总是批评别人是一种很不友善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总是批评别人可能会被人认为有偏见或者极端。所以这些人尽量避免对别人做出负面的评价,只赞扬别人,做老好人。他们不关心进步和成长,他们只要一团和气。这样的行为不值得推荐的原因是他会让一个人在人前人云亦云,在人后又说尽别人的不是,给人留下非常坏的印象。笔者的观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恰当的方式、严密的逻辑、批判性的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但不会破坏人际关系还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人想和一个毫无想法,满嘴假话,或者城府太深的人深交。
② Over-estimating our own reasoning abilities. 即高估自己的推理能力。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那个最理性的人。有时候这可能是事实,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客观性。有些非常不科学的推理方法可能会被我们个人认为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所有人都应该按照我的思维方式来评价和认识事物。只要与我的观点相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是这类非批判性思维的典型特点。
③ Lack of methods, strategies or practice. 即缺乏批判性思维知识或者策略和练习。虽然很多人都迷恋于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但很多人对于如何一步一步的严密训练出这种能力知之不多。也有很多人把日常生活中不那么严谨的批判性思维运用于学术环境中,尽管他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当然,这并不是去否认,我们每个人只要认真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合格的拥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思想者(Thinker)。这也是本专栏写作的最主要的目的。
④ Reluctance to critique experts. 即盲目的迷信权威或者不愿意去挑战权威。去挑战我们尊敬的,或者是崇拜的人总是会让人有那么一些不舒服的,这是人类的天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去和比自己阅历和读书更多的权威挑战会被认为是无知者无畏的一种表现。但脑残教育与批判性教育的教育的区别就在于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即使提问的问题可能不是那么深刻,有时甚至很幼稚,但这个提问的过程才是教育真正之功能。你永远也不会认同那些从不会提问,也从来没有问题的学生会是拥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完整的个体。尤其在中国,几十年的储蓄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让大部分学生丧失了提问的能力。要知道创新的本质就是打破常规,敢于向一切即成的权威题材挑战和质疑。国内一直喊要创新,但创新不是口号,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就是要教会孩子们发问。正如柏拉图所说所谓教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思考。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几乎恰恰相反,爱因斯坦曾说过,It is a miracle that curiosity survives formal education. 倘若好奇心能幸存于当今的教育那便绝然的是个奇迹。这话很不幸的指戳当今中国教育。Neil Postman说的非常透彻,他说Kids enter schools as question marks, and they leave as periods. 孩子们入学时是问号,毕业时却成了句号。提问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健康的最好指标。所以我们要区分开批判性的质疑和毫无道理的攻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⑤ Affective reasons. 即个人情感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家说人天生是偏见的奴隶。我们总是会无意识的寻找支持我们偏见的证据而毫无理由的对反对我们偏见的证据视而不见。当某些人的观点触及到了我们长久以来所认可的很多常识(Common Sense)和常规(Normality)时,我们的防御模式便会自动启动。通常当我们所固守的信仰和价值观受到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冲击的时候,我们也会自动的假定其他信仰和价值观是反动和异端。牛津大学教授David Harvey 说:“Common sense is not that common”。当然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要我们去放弃我们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而是要我们意识到在评判别人的观点、信仰、价值观的时候我们自己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Value)或多或少的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评价。在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前提是承认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绝对的客观性(Value-free)。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是有偏见的(Value-laden)。所以Stella Cottrell (2011)说的非常好“Critical thinking does not mean that you must abandon beliefs that are important to you. It may mean giving more consideration to the evidence that supports the arguments based on those beliefs, so that you do justice to your point of view.”
⑥ Mistaking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即对学习目的的误解。很多国内的孩子以为学习就是记忆知识。下面这个两个对话分别发生的国内和西方的课堂:
对话一(中国)
学生:老师,我觉得这道高考题是不是有问题?
老师:胡闹,好好听课,我马上公布正确答案,这个是高考高频题。
对话二(西方)
Student: I want you (the teacher) to give m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I want to know the right answer.
Teacher: I want you to become critical thinkers, which means I want you to challenge teachers’ answers and pursue your own answers through active questioning.
可见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人能超过孔子对学习的认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知识学生不但不会变得聪明睿智,相反会越来越迷茫。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新的东西,那么学生就不会有新的进步。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学而思!(Learning with Reflection)。英文中的Reflection这个词的意思便是批判性思维。综上所属,学习批判性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的。
作者简介:
范亚飞 青年学者,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国批判性思维启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