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 我们的国家什么样子?
(2010-11-11 13:55:09)
标签:
杂谈 |
吴敬琏:老有人问我“十二五”会怎么样。其实“十二五”基本的调子和方向和“十一五”是一样的。
我们其实有很好的“十一五”规划,但是执行的情况并不理想。
世界增长委员会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斯班斯,前段时间受邀做“十二五”研究,我跟他座谈了几次。他看了我们的“十一五”,听了发改委的一些司长、秘书长讲“十一五”的过程以后,他评价非常高。但是他说,为什么这个上面写的东西看来并没有发生。其实,落实是最根本的问题。
新京报:你认为该如何落实呢?
吴敬琏:“十一五”的时候就讨论过,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其实,“九五”计划里面就提到经济方式转变的问题了。为什么“九五”没有落实呢?所以看起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制度性障碍。
新京报:制度性障碍体现在哪里?
吴敬琏:大概有四个:第一,把GDP增长看作政绩的首要标志,追求高GDP;第二,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资源控制权力,各级政府,比如土地、贷款。这两条一来,各级政府都运用资源的权力去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方式就转变不过来了;第三,财政体制。财税体制迫使各级政府官员都要去搞GDP,不然它日子很难过;第四,价格扭曲。各种资源价格太低,就鼓励人们浪费资源。
要转变增长方式,就要提高技术含量,要鼓励创造创新,要提高附加值。
××××××××××××××××××××××××××××××××××××××××××××××××
自住型住宅暗合政策导向
新京报:今年房产调控政策频出,对房企资金监管更严。现行政策下,房企是否已感到了降价压力?
王石:上述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体现了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防范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将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预计随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投资性需求将进一步受到抑制,供求关系将朝向更有利于购房者的方向转变,自住型需求将进一步主导未来市场。
×××××××××××××××××××××××××××××××××××××××××××××××××
新京报:为什么认为移动互联网机会最大?
李开复:移动互联网,正在带来互联网的第四波浪潮。目前在PC上做软件已经相当饱和,很难打出一片天下,而移动互联网推广到8亿用户之后,水涨船高会有很大空白。另外,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寻找移动互联网的收购机会,这也意味着创业时机的来临。
新京报:现在进入移动互联网,会遇到哪些挑战?
李开复:移动互联网在软件、盈利方面有很多挑战,但这些挑战即将被打破。第一是智能手机价格下降会非常快。未来用户可能会把手机当作唯一上网工具。第二是产品发行渠道的丰富,对开发者是最大动力。第三是随着互联网收费渠道在移动互联网的开通,支付渠道给开发者带来的收益更多。
诺基亚会“消失”
新京报:就你看好的这三个行业,你认为2011年会发生哪些变化?
李开复:移动互联网的变化会最多。但一般人见到的B2C会更多,一年后更多的没有听过的品牌会被打造出来。投资者往往会觉得为什么有这么好的企业还没有投。但你要知道,每一个成功的京东商城,背后可能有10-20个失败的。
投资技术公司,有一两百万就可以让它启动,但投资有物流有库存的公司,可能就会很贵。所以从回报率的角度看,我们懂技术的人,还是应该投资技术公司,但也不排除投资B2C的网站。
新京报:行业格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李开复:会有变化。电子商务B2C企业会起来。今年现在只看到淘宝,以后会有更多的企业。
新京报:听你的演讲,似乎认为诺基亚会被淘汰掉?
李开复:是的,但不会那么快,会缓慢发生。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10年,会被智能手机超越。当然,诺基亚也会做一些智能手机,只是现在看它落后比较多。
微软四面楚歌
新京报:你怎么看谷歌中国这一年的表现?
李开复:不予置评。
新京报:微软刚推出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似乎谷歌和苹果对微软的冲击很大?
李开复:是的,微软会被谷歌和苹果越甩越远,这是微软最值得担心的一点。以前微软依靠操作系统,掌控核心地位。不但掌控PC命运,还间接掌控了手机、电视、大型机,影响了各个不同领域。以前的IT世界是以PC为核心的,形成一个巨大帝国。
但现在在手机领域,iphone和android的崛起,已让它失去先机。在互联网领域,谷歌的崛起也让它措手不及。
现在又有两个巨大的革新发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串到一起去了,互联网是比PC更重要的东西。
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威胁是iPad.现在iPad主流的是苹果,未来可能是android,那微软又慢了一步。而iPad已威胁到微软的核心业务,因为iPad其实就是个电脑。
因为应用互联网化,应用移动化,PCiPad化,这几件事情发生,微软巩固垄断地位的东西越来越薄弱。它正面临多方面威胁,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
微博(http://t.sina.com.cn)会现最大赢家
新京报:你特别推崇facebook和twitter,你觉得中国是否会出现这样的企业?
李开复:twitter跟今天中国的微博很相似。其实twitter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技术,而且从某些角度,比如用户角度,微博已经超越它了,因为它更适合中国人。总之,它不是一个技术普及的问题,还要看政治环境。
相比人人、开心和QQ中国三大社交平台来说,facebook更开放一些。它会把更多的利润和机会给开发者,自己专注做平台。中国这几个平台还没有这样开放的心态,这是有点可惜的。因为有时候你会发现,平台要是把更多的机会利润让出来,以后你会赚更多。相反会让整个生态发展不那么顺畅。
新京报:你也说过,中国互联网复制美国的成分很大。
李开复:是的,中国很难出现完全原创的互联网模式。但也不要低估中国的公司,因为他们会微创新。如果能通过微创新打造出创新的产品,还是应该引以为豪的。
新京报:搜狐也要发力微博市场,其他互联网公司也纷纷进入这个市场,你怎么看国内的微博竞争?
李开复:微博产品市场已经做好,就看怎么推广。它会倾向于最后有一个最大的赢家。鹿死谁手我无法预测,但我猜测会有一家非常大。
新京报:会是先入者为主吗?
李开复:很难预测,每一家有自己的优势。新浪肯定是最早做的。搜狐的话,张朝阳可能有自己的想法,那他自己去找。腾讯的模式很容易摸索就是跟QQ结合。
新京报:2011年,你觉得互联网行业是否会有重大事情和改变?
李开复:移动互联网将真正成为主流。真正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是用3G上网的用户,使用全功能智能手机,能选择性购买下载程序,这是未来的主流。
纸媒应拥抱互联网
新京报:平时看报纸吗?
李开复:不看。
新京报:那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新闻?
李开复:我往往是自己订阅,通过搜索引擎。我不会去门户浏览它的首页新闻。
新京报:你怎么看纸媒的未来,它会在互联网冲击下死掉吗?
李开复:在中国会慢一点。
仍有一批喜欢读报以及不上网的人存在。另外纸媒得到政府支持。各种理由会放缓纸媒下降趋势。但纸媒也应同时看到一种机会,“数字订阅传媒”有发展空间。《华尔街日报》等都抢着发布数字版,认为这是救星。我认为这个不见得能挽救纸媒,但能延长纸媒的寿命。纸媒应该想办法拥抱这个机会。
本报记者林其玲
“我从来不会感到害怕”
如果明年有5亿元的创业资金,我选择“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因为成功的机会较大。
Q:此前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启动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你认为这种经济刺激在2011年是否还有必要?
A:不知道。不是经济学家,不乱做预测。
Q:如果你有300万元的闲置资金,在2011年用于投资中国市场的话,你优先考虑股市还是楼市?
A:当然投创新工场。希望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高的回报的人,也许会投楼市、股市,都是很好的机会。但是这些东西最终对自主创新,对有价值企业的知识产权累积,没有多大帮助。
Q:如果明年有一笔5亿元的创业资金,你会优先考虑进入哪个行业?为什么?
A:“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成功机会较大。
Q:如果明年有一次长假旅行的机会,你打算去哪里?
A:没有旅行计划,我所有的假期都是陪我妈妈。我妈妈已经92岁,陪妈妈的时间已经不多。
Q:明年你最害怕什么事情发生?
A:从来不会感到害怕。如果一个人的时间被害怕占有,那他就不能成功。做人有两件事不能做:害怕和后悔。
Q:你有压力感吗?
A:没有,但我喜欢把行程安排得满满的,不留一点空闲。出差时发现有点空闲,我会安排活动,比如新书签售,把欠出版社的“账”还掉。
Q: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为什么?
A:我妈妈,因为她有一种让人不敢相信的勇气,让她身边的人爱她又尊敬她。
Q: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A:希望我父亲还能在世。
Q:你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A:父亲在世的时候没有机会跟他沟通。有时候父母亲在世的时候,没有珍惜跟他们沟通的机会,让他们知道有多爱他们,等过世了已经来不及了。
Q: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A:就是现在做的,所做的事情有价值有影响力,并且适合自己。既能和中国年轻人在一起,又没有老板没有总部约束,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而且我认为我能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人。很难想出有比这个更好的(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