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印象第一部:走马观花

(2010-05-06 14:56:55)
标签:

杂谈

石头写在前面:回国之后就想着给大家一个交代,从今天开始给大家汇报粗浅的所见所思。大家砖下留情:)

                                     第一部    走马观花

    提起美国,国人的印象多数停留在好莱坞电影对于这个独特的国家的描绘。你能想到的一些标志性的东西诸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大都市纽约;学术氛围浓郁的马萨诸塞波士顿地区,那里聚集了诸多的世界名校如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加州洛杉矶好莱坞的星光大道;星光耀耀的NBA; 物美价廉的购物天堂等等。

美国印象第一部:走马观花

    当你经过长途飞行到达这个20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芜与神奇并存的土地时,第一个印象可能会有点out of your expectation (出乎意料)。期待中的高楼大厦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美国人喜欢的那种独家独院的houses and bungalows。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就是几乎没有任何高楼大厦的旧金山。这个美丽而安静的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干净,这也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和乡村的特点,我想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美国地域大而人口少,人均占有面积是中国的好几倍,二是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人已经真正懂得去享受生活了,三是正如一个美国人所说美国是从东部的十三个大西洋沿岸的早期殖民地逐渐的向西扩张而成形的一个国家,这种历史形成自然而然的深刻的影响了美国的经济、政治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整个20世纪美国的政治外交中心都在大西洋两岸,只是到了20世纪后期21世纪的现在由于亚洲国家的觉醒和亚洲经济的强劲发展,美国的政治外交才慢慢的向西海岸的太平洋西移。从而出现了诸如洛杉矶这样的美国经济文化娱乐中心。通过这个娱乐中心美国将其独特的美国文化通过电影这样一个媒介渗透到了全世界。

 

   美国西部大开发让人们逐渐抛弃了拥挤不堪的大城市生活过上了小镇一样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是个小镇国家一点也不夸张。这种现实又反过来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开放、直率、积极、友好。你走在大街上、你去乘公共交通、你去商店买东西,只要你愿意每个美国人都会很友好的和你打招呼,简单寒暄几句,而并不去过多的关注你的肤色,你的国度。

 

   他就是这样一个包容的国度,来源于他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这样一个历史真实。而种族的多元化从另一面保证了这个国家思想的多元化和智慧的碰撞,这种碰撞让这个神奇的国家经过200年的发展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豪强。文化多元是保证一个国家保持创造力的源泉,一个过于一元化的国家思想容易僵化也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旧金山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也留下了美国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机场遇见的van dealer。他是个中国人。在旧金山,甚至在现在任何一个美国的城市你听到中文都一点不稀奇。光在旧金山国际机场的海关就有大量的亚裔的工作人员,甚至如果你的英文不够好,会有说中文的中国人上来帮助你。让你真正感觉到地球是一个村是真的!毫不夸张的说在旧金山你就是不会说英文也活的好好的。

 

    载我们去旧金山down town area的小伙子是从中国山东过来的,在旧金山生活工作了6年,我们简短的讲了几句英文后就换成了熟悉的国语,我们定下了价钱往返150美金后就出发了。我们一行10个老师一起到了旧金山著名的 Bubba Gump。这是一个快餐店,它之所以文明的原因是这个店是Tom Hanks 开的。哈哈,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那你肯定知道阿甘啊。

 

   搞笑的事情终究会发生,我们这些在国内自诩英文很好的人到了美国第一次点菜竟然也觉得什么都听不懂,语速太快,环境又噪杂,所以就只能连蒙带猜的和服务生交流。这实在很打击人,The moment you are in USA, you suddenly find out everybody surrounding you can speak perfect English and suddenly you become the poorest English speaker. 也深刻的意识到在国内教孩子们如何点菜意义不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录下他们的语言回去听哪么一两个很快就掌握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天过去吃了两三顿饭之后我们这些新东方老师们就过了点菜这一关,总算给我们的头衔赚了点面子。

美国印象第一部:走马观花

   我们的下一站就是我们此行的target school-University of Arizona. 诡异的是这个学校的很多专业全美排名非常高,但是这个学校的综合排名却一直徘徊在100名左右,当然根据新东方自己的宣传在美国前200名的大学都是不错的大学, 哈哈. 东方这么宣传自有他自己的原因,这里不再赘述。飞机在旧金山起飞,2个小时候后降落在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亚利桑那州第二大城市-Tucson. Tucson不大,亚利桑那大学几乎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中心,整个城市的繁华区也是围绕着这个大学而建成。

   美国印象第一部:走马观花
   有趣的部分是,首先这是个bordering area (与墨西哥接壤),所以在这里如果你西班牙语很好的话估计会大有用场。其次是在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我们几个新东方老师都傻傻的在找这个学校的校门,想到校门门合个影,这样也好回去跟人很虚荣的炫耀说,哈哈,你看我去过那个那个学校!让人失望的是找了半天都不见校门,赶紧和美国的老师求证才知道多数的美国大学是没有校门也没有围墙的,其实早在国内的时候我就已然读到过美国大学没有校门的文章,但是当你真正的身临其境的时候还是有些许的吃惊,并由吃惊而联想到更深的文化差异。

 

   美国大学校园没有门和围墙只是一个形式,这种形式是美国人对于大学理念的独特的解读。大学意味着开放的思维,意味着融入社区,意味着融入整个社会,成为整个society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割裂。美国大学的很多课程都鼓励学生动手去调查,去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我们在美期间的一节写作课就生动的展现了美国的人教育哲学。在中国你永远也想象不到写作还可以通过实践而实现!起码我上学的时候没有做过这种事。

 

   这个课程大体流程如下,老师把一个理论讲明白,引导学生在课上进行必要的讨论后就会在全系组织一个showcase,每个学生自选一个topic,并就这个topic写一篇essay,通过图片的形式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着实给了我们这些东方来的老师们很大的震撼。我细心的在showcase的下午把美国学生的作品看了好几遍,发现他们更多的关注个人,关注个体,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本身。这一点和中国极不同,中国的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无话可说。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学生离社区太远,离真实的社会太远,离真实的生活太远。

美国印象第一部:走马观花

    两周时间在美国大学亲身体验他们的授课,感受有二:一,美国大学的授课体制和中国完全不一样;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标价体系的不同。美国大学几乎每节课都有详细而成熟的测评体系(rubrics)。在中国我们多数情况下一考定终身,如高考。二,中国十几年的重读不重听说写的英语教育让出国的孩子们备受煎熬。多数的中国孩子到美国后需要半年到2年不等的时间来彻底跟上全英文的专业课程。所有在中国教授英文的老师真的都应该到英语国家的大学去看看哪里是怎么上课的,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他们的授课哲学与我们也不同。交谈式教学在西方国家源源流长,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交谈行为。不过这种交谈式教学在中国恐怕很难实现。最重要的原因有,一是中国的学生教授比例使得交谈式教学过早流产;二是和中国权威式文化格格不入,我们不喜欢被挑战,不喜欢辩论,甚至不愿意去更多的思辨。

   很多人会思考到西方国家接受教育的优劣。我个人认为到西方国家接受教育是一种文化多元的过程,文化多元之后的思维多元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未来世界需要的是国际人,在这方面我们中国人并不落后,甚至中国很多的精英阶层比很多美国人更加的全球化思维与多元视角。

   可能你在国外时间越久,你去的国家越多,你就越能够掂量出自己的祖国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两周在美的游学让我重新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这个伟大而神秘的国度。我的脑袋里闪现出如下一些关于中国的核心词:乱但充满希望;不够干净但正在进步;也许我们的人民素质还没有西方国家哪么高但我们在飞速的成长和学习;我们神秘是真的,特别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是个很多方面他们根本看不懂的国家;我们悠久的历史是我们引以为豪和自信的源泉,这一点美国人永远不会拥有。这种文化上的自信让我们成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并让我们作为这个名族的一员而感到无比的骄傲。

   我们在学习期间还见缝插针走马观花的去了趟洛杉矶。洛杉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繁华,他的干净,整个电影的产业化并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的城市电影文化无不让人深深的陶醉其中。美国的城市就是这样,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部分,这也和美国人的文化保持了一致—崇尚special;unique;独一无二。相反中国的城市多数都大同小异,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并无那种更好的比较。也许会有,但以我浅薄的见识还不足以对此进行评论。

美国印象第一部:走马观花

 

   这一趟我看到了很多文化差异,我也看到了很多的文化相似,总体的感觉是中国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国,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尊重。我们一起祈祷我们的祖国强大、繁荣,我们每个家庭幸福,健康美满。当然还有下一趟去东海岸细细品读美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