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牵小手,一起交朋友——天河启慧学校六月爱心活动侧记
(2013-06-27 10:37:28)
标签:
启慧学校巫小茶李彤遥杂谈 |
分类: 倔强·随笔 |
小手牵小手,一起交朋友
——天河启慧学校六月爱心活动侧记
文/巫小茶
与特殊的孩子共享欢乐
六一前夕,我随着芊卉园的老师及其他几位家长代表一起,带着预科班的二十几个男孩女孩一块,受邀去天河启慧学校参加他们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让孩子们与“缺陷孩子”一起完成一台演出。十几天后,在双方家长、学校的努力下,我们又乘热打铁,举办了“灿烂六月爱心阳光”的活动,为启慧学校的孩子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让我们的孩子与他们的孩子一起玩,不分你我……
经过老师的工作,这些在幼儿园中幸福成长的小朋友们得知这是一群需要帮助的大孩子。他们带着一颗懵懂的心,与哥哥姐姐们玩着同样的游戏。可能那些孩子多少在行为或外表上有些奇怪,但我们的孩子也并不会去计较所谓的“缺陷”。毕竟孩子稚嫩的心是最纯真的,没有任何的痛苦与歧视的观念,孩子们可以共享欢乐。
不知这些迷失在自己世界里,却又在努力缩短与世界距离的孩子们,内心会否会感到一些温暖?他们的父母,是否会感到些许安慰……对于孩子,他们是承受最多的人,他们最大愿望就是让孩子能恢复健康,未来能与社会接轨,然而却必须面对孩子一辈子如此的可能。
我们的教师与父母们,更多是怀着一种感同身受、却又极为陌生的感情来小心翼翼地接触这些孩子,希望能对他们有多一些的了解,提供给他们最需要的帮助。看着这些孩子吃力地在人群中展示自己,在自我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之间徘徊、挣扎的表情,我的心不由得快要拧出泪来。
启慧学校的老师们,定然是最了解这些孩子情况的人,他们耐心、温柔,肩负着特殊的责任,他们努力让自己这些特殊的学生们尽量完成一项正常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工作,为此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
第一次活动探索
这是一个年轻的学校,去年9月刚刚开办,目前仅有四五十个孩子,多是自闭症儿童、唐氏综合症儿童和少数智力发展滞后的儿童。芊卉园去年年底义卖活动的筹款,就是定向募捐给天河启慧学校。然而经济上的资助,杯水车薪,触及不到根本的需求。而最近这两次的活动,都是为提供给这些孩子最适合帮助的一种探索。
在我看来,第二次的游戏活动更贴近特殊孩子内心的需求——与正常孩子无差别的对待,无差别的竞争。
第一次活动是表演,这件事给这些孩子和老师们巨大的压力。唐氏综合症的孩子,完成任务不算困难,他们能够接受外界的信息,愿意与人们交流。而自闭症的孩子拒绝交流,并不愿意配合。这些孩子的语言和行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时空,若要独立完成某件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每一个节目的排练,都是由志愿者们来帮忙完成,演出时也都会有老师在舞台上帮忙。遇到失控的孩子,老师就会来到他的身后抱着,尽量协助他的肢体来完成节目的动作。在我看来,无论大家的愿望多么美好,这种帮助,都很有可能与他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有点难过。当然,我也看到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一听到音乐就忘情舞蹈。她的舞跳得非常好,就算不是她的节目她有上台展示自己的冲动。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乐意看到她的展示——这一定让她感到很舒服。
演出那天,我们的孩子打扮得美美地过来,女孩子们穿着芭蕾裙装,就像一只只小天鹅。来他们就安安静静坐舞台右边的一整个方块的小椅子上,等候汇演的开始。舞台左边坐的都是启慧学校的孩子们和老师,也有几位家长。舞台上,志愿者们带着启慧学校的学生在进行一遍遍的排练。两种孩子一眼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不用说演出时在舞台上穿插着我们孩子优美而流畅的表演,令缺陷儿童的差异性一次次撼动着我们的神经。
小手牵小手,一起找朋友
芊卉园的家长代表紫帆妈妈,全权策划了十几天后的第二次活动。
这应当是一次贴心的活动。参加的孩子很多,有来自芊卉幼儿园、华阳小学、华景小学的学生,也有来自三人行等教育机构的小朋友。我们与孩子们纯粹是以“义工”的形式,想为他们带来快乐。
当我们穿着休闲服的孩子们与特殊孩子围成一圈,混坐一起时,几乎都看不出孩子们有什么不同,每个人的脸上都有期待。在芊卉园杨园长指挥的找朋友的游戏中,所有的孩子都跟着音乐节拍积极地寻找新朋友来握手。在一片愉快的“混乱”中,许多特殊孩子们的手寻找到正常孩子们的手,正常孩子们的手握住特殊孩子们的手……这种情形令我动容,我实在分不出这些相互触摸的手有什么不同。
游园活动都是些训练孩子们平衡与精细动作的小游戏,有插牙签、用勺子运乒乓球、串珠子、夹花生、两个人配合运气球、奔跑让风车转起来、投篮运动……这些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难度不大,但需要一点时间,而对缺陷孩子来说,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事。但两者之间的年龄拉近了这种差距。
我们的小朋友要和小学生们一起充当工作人员,准备游戏工具,分发奖品,还要适当地鼓励来自启慧学校的顾客们。这也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的女儿遥遥与她的同伴们负责串珠子。大多来参加的孩子都能独立完成,而且有些孩子还特别有礼貌。但是我遇到一个特殊的孩子,他几乎是一秒钟都不能控制自己,母亲站在他的身后,双手握着他的双臂,吃力地控制他的动作幅度,帮他一起把鞋带对准大珠子的洞。这个孩子的手一直在颤抖,眼看鞋带进去了,又掉出来,他把头扭向一边,看向别处,又大吼一声,把珠子扔掉,要去拿奖品。母亲制止了,告诉他完成了就可以获得奖品。在母亲费劲又极其耐心的帮助下,这个孩子终于把所有的珠子都串进去了——整个过程,我和遥遥都目不转睛,紧张地看。我想遥遥一定是体会到这个孩子是真的需要帮助的情况吧。而为了完成这件事,这孩子是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啊!可当他拿到遥遥递给他的饼干时,我看见他开心地笑了,一眨眼,他和他的妈妈又融入到其他游戏的队伍之中……
在半个小时后,我们的小朋友们也从工作岗位上解放去玩游戏,由爸爸妈妈代替值班,他们快乐的身影与启慧学校孩子们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排队、运球、奔跑、投篮……他们的快乐似乎早已不分彼此……
与第一次活动不同的是,这次活动真正让特殊的孩子们都愿意玩,他们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除了个别几个孩子,几乎没有太多“特殊”的感觉。我女儿面对这些孩子时并不害怕,在大人的帮助下,她还与一个自闭症孩子搭上了两句话。这不正是我们活动想要达到的效果吗?快乐、消除差异性、把他们当作正常的孩子一样同等对待,也许这样,他们的内心才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的舒适和愉悦吧。给他们带去快乐,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活动方式。我想有了这样的一次经验,以后的活动一定会更加合理,更加丰富的。
天真的艺术与天真的以为
我曾经关注过自闭症孩子,但更多的目光是在搜寻,是否“命运为孩子关闭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 今年我偶然间注意到“自闭症孤独孩子的天真画展”,我看了特殊孩子们的惊艳绝伦的绘画,也阅读了陈丹青他们为这些孩子所做的研讨会记录,颇感欣慰。我想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这样的希望,只要社会能够去关心他们,接纳他们,帮助他们,就可以为他们打开一片灿烂的天空。在研讨会中,父母们始终抱着一线希望,就是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能依靠天分来被社会接纳并得以养活自己。然而老师们的答案却是“在中国几乎很艰难”。在西方一些国家,的确有些比较成熟的社会机构会专门帮助特殊艺术家出售他们的作品以维持生活。然而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环境。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在自我的世界中,屏蔽了社会的喧嚣,他们的父母要做的,就是一辈子接受一个可能无法独立生存的孩子。
现实无疑是残忍的。但是,如果我们的社会也能投入更多的关注,真正为这些孩子提供关乎生存能力的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也并非不可能。
我以为是这样。
然而,我忽略了一个更大的问题。直到我来到启慧学校才发现——走进艺术怀抱的这些特殊孩子,与启慧学校的孩子们相比,真是命运的宠儿。
孩子,我们该如何为你打开一扇窗?
第一次走进启慧学校,在艺术汇演之前,我首先参观了艺术节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展,大多是一些贴画、剪纸画、工艺拼贴等手工作品和书法作品,有着充满阳光的拙美。当然,这与“天真画展”上展示的绘画作品完全是两码事。学校老师介绍说,这些美术作品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孩子们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我试图搜寻一些具有自我意识的原创性作品,可惜没有,几乎都是装饰性作品。不过有些高年级的书法是不错的。
在与启慧学校一位非常有气质、涵养的母亲交流中,我得知,在这些特殊的孩子中,某方面很突出的能力的孩子,仅仅是极少数。有个孩子数学非常厉害,但是一点用都没有,没有任何培养的渠道。就算某些艺术上有天分,那不仅要有强大经济实力来支撑,更要有个开明的家庭。对于大多数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送去这样特殊的专业班学习,一节课就要百来块,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得起的,更何况许多家庭都在贫困线上挣扎。我不禁扼腕叹息,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而自闭症孩子更多是天才画家,可是又有谁来了解他们,认识他们,愿意陪伴他们,帮助他们,沿着他们特殊的心灵轨迹来培育他们?
接着,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些孩子大多是单亲或重组的家庭,大多数父母因为孩子缺陷而离异,往往是父亲抛弃了妻儿,母亲要打工赚钱,孩子们就由爷爷奶奶照顾。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患病而被无法接受的父母抛弃……在这样家庭中“被命运关闭了一扇门”的孩子,又如何有机会被发现他的“被命运开启的一扇窗”。帮助他们开启这扇窗的,只能依靠社会的力量啊!
这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因材施教”。如果有一天,在特殊的学校里,除了训练生活技能的课程,还有都有专门针对特殊孩子的艺术课程和生存技能训练,那么,是不是有可能会培养出一大批天才艺术家和某领域专家呢?如果有一天,有专门的机构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特殊的工作机会,那他们就能够独立生存下去了……
所有的如果,都必须建立在一种观念的改变之中。社会有责任消除对特殊孩子的歧视。若有更多的目光都来注视这些无辜的孩子,接受他们,尊重他们,学会与他们共处,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他们,他们未来的生存之路就一定会更加平坦。
物质的帮助是最便捷的,心灵的帮助却是充满坎坷的探索,但这也是最为长久的滋养。启慧学校的志愿者们让我感动,他们经常来陪伴这些孩子。希望社会能有更多这样的志愿者来帮助他们,伸出双手来牵着他们一起走;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多带给他们一些关怀,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孩子的小手牵起他们的小手一起交朋友——手与手之间,真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201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