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茶的便条纸(11-15)

(2009-03-27 00:06:22)
标签:

诗歌

洒水车

两种

大众

口语

杂谈

分类: 交谈·诗评

11、我们不能让哲学或者理性依然在诗歌中穿着过于形而上、过于抽象的外套,对于难以触摸的事物,我们需要有实体的具像来阐述,并依靠感觉和体验来传递,这才是诗歌所要做的。如果写作时能够感性先到达,随即理性自然贯穿,在阅读时就不会有这么多障碍了,它首先反射的就是感性,进而让你触摸内心与哲思,而不是写作者所表达的“哲理和理性”。诗歌不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感悟和哲思表达进去,这太狭小。诗歌的任务在它呈现给读者之后,已经脱离了诗人。这时它要完成的不是让读者窥视诗人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影子和思想,而是要看到自己,看到千万个自己,隐藏在诗歌后面的自己,从诗歌里折射出来的内心中的自己。所以,如果过分把自己隐藏,又加上了层层包裹,又不给予具体形象能够的触摸,诗歌就走得太累了,直接影响了它独立之后的任务。

 

12、读谢有顺《诗歌与什么相关》:个人经验的强调,只有在当下的具体与细节当中才能真实有力的折射整个社会现实的现状。因为个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只有真实才具有最铿锵的力量。从个人经验再抵达群体经验。不是矛盾,而是方向的问题。

 

13、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沉迷语言中好不好,因为一不小心就容易因语言而掩盖了另外一些重要的东西,哪怕它相当出色。

 

14、我突然想到“舒服”这个词。很久以前想过的。不用去在意更深的东西,所有的意味就在这个词中间。就算我们藏了些东西在里面,想读到的人会读到。

 

15、其实小洪姐姐说的“让大众有所获”,这种所获也是因人而异。而大众更是众口难调,很难想象是一个单一的大众,正如很难想象只有高雅音乐,没有低俗音乐的世界该是多么无趣。这个类比似乎不妥,但我以为两种各自不同的类型的作品拿来,像是以彼矛攻彼盾,可两种声音的战争始终没有消失过。我倾向包容,欧亚的诗也刚好在那时流行的口语诗中脱颖而出,确实是取悦大众品味的成功,是一种突破。而另外一种诗,我也未必觉得就不能读——我说的是那些并非写什么都不知道或让人看不懂的东西,它是好诗,如同语言在诗歌和小说的世界中制造迷宫,具有挑战的读法,那不也相当有趣么。我相信这也是一部分大众,也许相对来说是小众。我属于后者,比较喜欢挑战着读。觉得会很有收获。对于口语诗我总是敬而远之,因为对我来说觉得太难写了,崇拜一下口语诗写的好的同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