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冲动性写作、经验
(2009-03-12 14:15:42)
标签:
诗人诗歌率性灵性王珂福建杂谈 |
分类: 交谈·诗评 |
最近思考一些写作上的问题,还是想到了诗歌,想起去年在顾北博客引发的一场与王珂教授《如何克服冲动性写作》大争论,一个曾经探讨的一些东西,去翻了下,总算找到自己总结的那部分,存底。
全程实录请移步: 如何克服冲动性写作
巫小茶:
2008-01-20 16:52:11由于上网不便,几天前就已听说此时,到现在才有机会加入探讨大军。
首先针对顾兄的问题说说茶自己的看法:
诗歌本身对于成熟的诗人来说,就是一个洞察、痛苦与释放的历程,因为这样的诗人不是只追求雾雨烟岚梦里梦外的小感情,他必着眼于自身、现实、人性的各个明亮与阴暗之处,在创作过程中的痛苦除了这方面,还必有在冲动来临之时,的那种酣畅、看似无节制的宣泄以及过后的痛楚,但我可以认定那并非诗人提出问题并真正想解决的痛。这种冲动而率性的“痛”抵不过创作一首诗本身在短暂过程中所精神历练过的痛。它们同一种性质,甚至是一种痛并愉悦的经历。过于克制反而会让真正闪亮的部分溜走。与其避免不理性率性写作冲动,不如好好利用它带来的激情与优势,在创作过程中明知在激情的推动下,加以理性的判断,适当吝啬或谨慎自己的笔尖。在没有冲动时到处寻求冲动,而真在冲动到来之时也稍微这般折磨一下自己,偏偏不让自己那么轻易就出口,岂不是更痛快?出于我对顾北大哥的了解,他绝对不是单纯的“冲动性”写作,诗中的如针般锐利的洞察和睿智,绝不是凭借不节制能行的圆满的。可他的问题虽是自谦,但也是更多诗人面对的问题,茶不过是猜测,并也说出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这般体验和感受。因为我经常遵循音乐中的这样的一个道理:慢歌快唱,快歌要慢唱。
对于王珂教授的急于回答,小茶有些许失望,不是针对内容,而是对于教授并未从根源性或必然性去探讨问题存在的本身再对症下药,却只从表面来回答避免的方法,虽然回答的五点有说的不错的地方,比如“大胆写,小心改,写完后用减法”,说的多好,可惜这是写作本身应该做到的事情,适用于许多文体也说的通,只可惜了它是普通的感冒冲击,而并非对症下药。还有强制干嘛的那个药方,非得度自己不懂的诗等等,都过于奇怪和牵强。对于那五点,我基本赞同荆溪的意见,就不多说。
“每个人都有率性写作,或者说是冲动写作的时候,特别是年轻时,严格地说青春期写作都是冲动性写作。”王珂老师的观点,在此容小茶有不同意见。小茶认为青春期写作和冲动性写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当然共同点只在于冲动性而已,青春期写作和成熟期写作都避免也不可缺乏写作的冲动性。当你提笔的那一刻——无论是哪一刻,都是冲动的火苗在燃烧着你的思想,逼迫你写下一首首诗。冲动性和理性并不对立,为什么一定要对立,对抗呢?它们为什么不能在同一个精神和肉体中冲击和碰撞,为什么不能在同一首诗中洋溢着或激动或隐忍的激情与哲思?缺少冲动性写作的诗只能是平庸的,流水的,或者压根写不出。半小时写百行,那不叫冲动,那是激情。过了青春期写作也许是没有了激情但不等于没有了写作的冲动性,更深沉的思考和节制就是对冲动性抑制的一再证明。若不需要抑制,就不会有思考和节制。而适当抑制却只能让冲动性有更好的突破口和呈现方式,并不能抹杀它的存在。这就是我对王珂教授的诊断最大的分歧之处。好比青春期的性冲动,大人们不能否认孩子,不能让它们不许冲动,只能用更好的方式去引导,去释放冲动,我想道理是一样的,这也是应该解决的问题之道吧。
小茶很敬重王珂教授渊博的学识和治学的严谨,小茶凭借写几年不成样的小诗就斗胆提出异议,是很不成熟的,只是很个人的看法。但遵循教授所说的:交敢于“骂”的自己诗友(水平高于自己者更好),诚请诗友“鸡蛋里挑骨头”。虽然小茶水平很底,但相信王珂教授不会介意吧?就小茶来说,我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我失去写诗的冲动性(而非激情,理智和沉淀现在占了大半),我一有机会就去寻找它,也等它找上门,我不驱赶它,它是我朋友。
新诗王珂:
2008-01-20 22:22:45
尽管现在期末,非常忙,每天工作14个小时,我每天都来此看大家的留言,我想说:“还是女人可爱!大男人们都有些虚伪,不敢畅所欲言。”最大的持不同政见者的是小茶和荆溪。我给每届学生上第一节课就要求学生记住:在业务上,我不狂谁狂;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所以,我好喜欢小茶与荆溪!
小茶批得很对,我当时是看了顾北在我的博客上留言随手写下了五条建议,一天后才觉得他的意见带有普遍意义,特别是对我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写作与做人具有指导意义,才生出了开一个“新诗诊所”的想法。其实那五点建议与其说是针对顾北的留言的(绝对不是针对顾北的诗的,在这之前,我很少读他的诗,我与他并不认识),不如说是针对青年诗人,特别是福建的青年诗人的。福建的一些青年诗人给我留下的“做人”印象太差,“非文学专业”出生的太多,诗歌方面的书读得太少,有的人确实是“无知而狂妄”,有的甚至为了出名不择手段。这是我在福建十多年与福建诗坛没有任何交往的原因。但是我又不愿意那些有才气和天赋的青年诗人因为“做人”方式方面和诗歌观念方面的“极端”半途而废。所以又“好为人师”起来(教师的职业病)。去年我曾劝告他们:会写点诗没有什么了不起,先做人,再读书,再写诗。五点建议其实正是这句话的另类表述。我没有想到顾北将我的“留言”转到他的博客上,并引发讨论。现在看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谢谢顾北。小茶所说的五点建议的具体解释,可以见我的一些文章,也有很多理论家,如尹在勤、吴思敬等先生专门研究过诗歌创作心理学。受这次讨论的影响,我决定做深入的研究,写系统的论文或者著作讨论以上问题。再次谢谢可爱的小茶!我更希望大家把自己的经验与教训(这五点也是我的,抛砖引玉)写出来,将这个讨论深入。
巫小茶:
2008-01-21 17:42:30
谢谢王珂(恭敬不如从命,我也很少称呼别人老师,虽是尊敬之意,却也拉远了距离,我也喜欢平等的姿态,尊敬之意就放心中)对小茶意见的包容,小茶说对5点之中有所不同意见之处,也是尽凭个人的体会(坦诚的说,其中还包括我产生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拒绝”,因为我非常在意不同个体独特的探索过程,是个性的偏执所然),经验上来说只能代表我自己,也忽略了您其实做过这方面的论述定有它存在的普遍性方面,这也是我的浅薄之处。不过学问就是如此,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更多的受益。
我在您的博文背后有看到你强调的那5条经验是并非面对顾北大哥,主要面对学生研究生或初学者的群体,这在很多写诗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适用的,却未必能对的上“冲动性”写作的解决之道。所以小茶便强调了研究“冲动性”本身,对冲动性有个明确的定位(比如区别于激情、青春期写作,而将它放在整个长期诗歌创作过程中来看待)之后再考虑对这种广泛性群体诗歌写作都会遇到的问题,从心理到写作训练本身应该有怎样的控制方式。当然,从阶段上看还有面对“激情”有无的问题,面对“青春期写作”的普遍性问题,“写作成熟期”如何保持冲动等等,相信这些有意思的“小折磨”都是在您的研究范围之中,有机会定要多读读您的文论。
巫小茶:
2008-01-21 17:42:56
今天仔细读了八字方针那篇,我相当赞同,特别想指出的就是“技术”这一点。我也坚信诗歌需要技术上的训练,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不是所有诗人都是天才,天才的作品也未必完美。这就有了技术、技巧的研究和学习。现今许多诗人过于自以为是,认为诗歌不需要技术等这种不负责任的想法是个大问题,他们没有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一首好诗不是没有技巧,而是能将技巧自然的隐藏在他所表述的事物之中。
说说小茶的个人经验:三年前我写诗,随性而为,青春期写作,非常率真,几乎不动手修改,许多漂亮的句子呼之欲出,整体看像一块没有雕琢的玉。06年有个长辈诗人只给我提出一个要求,去掉不必要繁琐的枝叶,我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写每一首诗的过程中就开始克制自己的那种不必要的枝叶,写完以后还要反复斟酌修改,有时一首诗歌修改都要花上一两小时时间,我觉得这种训练对我来说很痛苦,在强制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自己对语言越来越敏锐,早已养成了简练的这种好习惯,不需要刻意而为之,渐渐的它就变得很自然,能很好的溶入我写每一首诗的过程之中,写作无需思考这个问题,它成了我的技巧,我的财富,甚至对我写其他文体都很有帮助。达到这个目标后,我07年就转型,传向偏执和克制性的僵硬写作,它有眼中的弊端,但我暂时忽略它,我要训练自己的简约、耐力、观察和隐忍和冷峻,颇有成效,但缺点颇多,那是因为我没有将它的弊病与自然的语言恨好结合的缘故,所以它看起来技术生硬的就过多了,也是我要继续克服的一种毛病,将这种技巧完全的融入我最自然的创作中去。(也许天才诗人很快就能掌握的很好,但像我这样的一般诗人,真的需要有这样的觉悟。)小茶提供这两个小经验,不仅是支持王珂先生所说的技术论的深切体会,也希望对其他朋友有一点小小的启发。所以,我相信它是隐形的翅膀,真正成熟的技巧,就是融于无形之中,你摸不着,说不出。一个清醒的诗人必要明白自己的缺陷,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这若是“学养”,那么不断的学习就是不断的给自己施加高压,也是对“难度”和“高度”的自我要求吧!
巫小茶:
2008-01-21 17:43:16
最后还要说一下技术的矛盾,它必然会压制了写作的率性和灵性,特别对灵性的损伤是巨大的。所以,诗人在探索技术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略灵性的那部分,适当的释放,不要过分压抑,不要时时都对自己要求很高,偶尔随便乱写一通,写着玩也无所谓,说不定在放松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这种灵性在技术的综合下,也会有更出其不意的高度。
诗艺是无限的,它至高无上的魅力必定折磨着那样一批诗人,甘愿受这样的折磨,乐此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