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暗恋桃花源》:碰撞中的期待

(2007-10-12 16:27:00)
标签:

影评/乐评

暗恋桃花源

影评

林青霞

赖声川

分类: 私奔·电影

《暗恋桃花源》:碰撞中的期待

 

    静下心来才想起它,曾一度被我放在心上的《暗恋桃花源》,也正是今年风靡北京剧场的那部赖声川的作品。有朋友在北京,欢喜地去看了,把远在福建的我羡慕了半死。只好自己在电视里看着从北京卖回的DVD,其中包含了两个版本,一是1992年林青霞的电影版,一是1999年萧艾的剧场版。这片属于《表演工作坊作品集》系列,那系列中还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等经典之作,可惜没买全。

    http://www.douban.com/mpic/s1317987.jpg赖声川的东西很有力量,且不说关于相声系列的那部分有多漂亮,始终在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上绕圈,政治成分浓重却又充满尖锐与期望。批判的现实色彩从未离去过,就算是在《暗恋桃花源》中也是如此。背景都在那段最黑暗最敏感的时期,因为时间产生的模糊,在刚刚我回忆“暗恋时,居然把《这一夜,谁来说相声》中关于台湾的父亲回大陆探亲的那部分有声有色的段子揉杂在一起,它在感情上和“暗恋”的所谓三流剧的指向是一致的,也是可以拼凑的完整,于是我花了好一会儿才让自己清醒过来才分清楚它们是不同的两个作品。正如赖声川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舞台剧在最后居然在交错中,串了台词,在内心与现实交融中,成为最经典的错位。由它,成就了整部《暗恋桃花源》的精华所在。

    “暗恋”在特定政治背景下,有情人因战乱而分离,思念了一辈子,年迈时才知道彼此在同一片土地上相知,却始终无法相遇。“暗恋”的内敛、深沉、严肃、悲伤,反射着“桃花源”的疯狂、夸张、解构,后者类似先锋戏剧,以喜剧的效果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压抑,其实主题也是悲剧性的。在时光的河流中,他们再也回不去了。时光、回归与悲剧性是使这两部风马牛不相及的戏剧交融的关键所在。在两个剧外还有一个寻找曾经恋人的女子,呼唤着相约却迟来刘子骥。她始终活在过去,却再也回不去了。两个独立的剧本通过一种奇妙的空间交错,交融的部分形成奇妙的画面,整体再用一个画框裱起,成就另一个作品,真是很神奇的灵感。一切源于生活,当然,赖声川这部作品的诞生也来源于他曾经排戏时真实的这种“遭遇”。

人们不由自主追着《暗恋桃花源》的各种版本,除了它本身的艺术魅力外,的确在不同演员不同演出方式都能带来不同的效果,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受。92年林青霞出演的电影版被视为经典,自然也有很多人更为青睐99年萧艾的剧场版。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林青霞或萧艾,相隔之久,世界各地到处巡演至今,根据不同演员,或多或少都会有细节处理的不同变化。92年版和99年版我是连续看下来的,那是两种不同的感受。林青霞版的云之凡感觉更为干净和清澈,最明显的对比是在云之凡来病房看江滨柳的那部分。在“桃花源”中,我感觉99年的老陶和袁老板表现的更为出色,在结局的处理上也更为内敛,可在带入感上,我却又觉得99年的老陶不如92年的老陶。可毕竟是越来越成熟了,江滨柳在病房做梦的那段场景,两个版本处理有明显的不同,99年的版本更润了,有着更深的纠缠不清的绝望。偏爱也许更因为是剧场版,演员的状态是不被调整的,那是最真实最原始的形态,让人有所期待,瑕疵也可被原谅呢。

说着说着,回想的部分又有些模糊了,但无论是怎样的版本,它本身带给观众的冲击和期待是可见的。否则我不会因看不到北京上演袁泉版的《暗恋桃花源》而闹心呢。

 

2007.10.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甜到哀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