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儿本色》:立场与张力的天平

(2007-08-24 15:05:36)
标签:

影评/乐评

男儿本色

陈木胜

立场

配乐

分类: 私奔·电影
http://www.douban.com/mpic/s2563491.jpg    昨天半夜,为自己想吃夜宵而打发时间,于是选了片刚买的《男儿本色》,在电影院里看过宣传片,对它还是有些期待。这种片本来应该在电影院看,但上次的放映被我不小心错过,只好去买碟,电视上看效果确实还是会差很多,音效和压迫感不容易出来。也许因为对它的打斗过于期待,结果反而被失望所取代,虽不至于我昏昏欲睡,但前面一个小时中基本没有什么精彩的打斗,直到结尾那部分高潮,才让我感到它的到来。说到陈木胜、甄子丹等,香港黑帮警察这样的片,人们总是拿他们的打斗和演技来品论,然而对这本身我却不是有太大的兴趣,大家该说的也都说了,各有心仪,各有评价。而我只心仪自己细小的触觉。
 
    在家里看碟,适合看些文艺片什么的,细细品味那每个细节。对于《男儿本色》因客观表现而忽略了一些东西,反而让我感到紧张感的是画面的剪辑、音乐以及部分细节冲突而来所膨胀的张力。从故事整体本身来说,陈木胜并不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但他在部分情节和细节上的独到,大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压迫和紧张,使整个简单的陈述变得有了张力的空间。但也正因为这样,使得我对整部电影的感觉是细节大于整体。
 
    画面精致、色调偏冷中也带有暖色,剪辑上注重画面速度的表现力。火焰的效果很好,在满地玻璃和火星的时候显得很唯美,这是最强烈的暖色,在整体基调的承托下。这是一部主题比较和谐的作品,陈木胜在冷背景下到处都设置了人性的温暖和希望,这与色调的冷暖搭配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温暖和火苗被刻意放大了,火苗成为火焰,温暖成为具有感化人性转变立场的力量,这种放大在房祖名的身上夸张的体现出来。旨意是好,但这种扭转过于吃力,过于尴尬,放在立场的天平下,已经不客观了,这天平倾向了白道。
 
    我认定不应有绝对的对错,而只有鲜明的立场。只有在立场的绝对定位下才有对错的标准。当立场模糊,对错也就失语了。而在我所认定的立场下的对错,这才是一对决然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下才可能产生绝对强大的冲击,让场外人觉得痛、无可奈何、感到窒息,它产生的力量是现实的,人不可能脱离立场,脱离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臆想,这种臆想带来也许带来道德上的抚慰,但在艺术的力量上却是巨大的伤害。
 
    在黑道白道上,都有不同的阴暗面和人性的温暖之处。只是立场是位于两个平行的世界。故事在这两个世界中各自展开,又有交错,相互的卧底,相互的叛变,这都很正常,没有他们反而就不正常了。很真实,这就是力量所在,这也是港片如此吸引人的所在。道义,正义,是在立场之外哲学,就好像不能简单的说好人和坏人。在这点上,《男儿本色》做的过于刻意和幼稚了,最明显的就是结尾的巨大败笔:房祖名和安志杰那番关于“好人”的疑问和回答。我不否认这种感情深深打动了我,设计上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就是在对白上和表现上,过于焦急,过于显露,没能将这种矛盾和感情藏起来,仿佛一下就让人失去立场,天平失衡,仿佛好与坏就是立场的问题。当然细细追究这其中还包含了很多黑道的那人不人道的背景,可这并不足以成为让人放弃立场的借口。整体对房祖名的设定都过于幼稚,这种单纯是值得让人感动,也让人感动,但油然而生的一些尴尬之感却令人难受,这一切只能归于过分的强调而造成的不自然。有些东西不是强调了才存在的,越隐藏,它越显露。越显露,它就越虚伪。
 
    所以这部电影在败笔后也是矛盾的。我确实欣赏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这些处理让人尴尬,却也产生了一定的力量。比如房祖名为露宿者人工呼吸的时候,背景和声音是那些富贵男女不屑而好奇的观望,恶心想吐的言语和嘘声。房祖名专注地在和这个脏兮兮的即将死去的流浪者“接吻”,他没有半点犹豫。他纯然的内心和更多的黑形成了强大的对比。他和谢霆锋、余文乐三人在餐厅的表现,三个人迥然不同,那个傻孩子为了所谓的“义”与人拼搏却还被人侮辱,这让人压抑得相当难受,尴尬得头皮直竖。陈木胜很有耐心的让人尴尬到极限,另外两个很有姿态的人才出手相助,救了房祖名。诚然,我私下以为房祖名在一个人的时候是不会出手的,他不应该笨到这种程度。他出手是因为另外两个警务人员的在场——这使得他这个一直是很纯净,很正义的警务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他不得不出手,他下意识在强调他的哥哥和他是一样的。但从头到尾的被安排,他还是一个刻意的存在。抽离开整体不说,陈木胜对这细节上的耐心,我是钦佩的。
 
    值得一提的是《男儿本色》的配乐。全部影片的配乐处不多,唯独在紧张打斗的时候,在吴京出场的时候,配乐居然是用民族乐器二胡来表现。二胡原是如泣如诉,在这儿却仿佛以顿挫和独有的韵味将人的紧张和冲突感揉成一团丝线,通过陡然拔高的声线,仿佛让人置身悬崖,又陡然跌落,它的颤音和或扬或抑将氛围烘托到极致。是的,不需要其他任何的音乐了,它的烘托让我击节,心都被抽走了。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压抑之后,结尾还算是有了轻松的释放。可这都毫无意义。电影毕竟是一个整体的艺术,所有的细节都该是为它而存在。在不该强调的地方过于强调,夸张用的不当,细节处的张力反而削弱了整体的张力,甚至由于立场的模糊而失去了应有的冲力,这是要不得的,这也是我对它的叹息所在。
   
2007.8.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