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交谈·诗评 |
随笔小评:潭水中荡出的涟漪
——对三米深《桃花潭》的感性解读
■巫小茶
桃花潭
■三米深
一路上,李白总是
闷闷不乐,我问他,他也不肯说
我请李白喝酒,为他饯行
李白才喝了几口,就开始哭
他说少了一个人
我问他少了谁,他也不说
李白离开时,有些失落
我也是,真的少了一个人了
加上李白,是两个
可是为什么我总觉得
少了三个人,我忽然想起了什么
回去时我才发现,我也不见了
我愿以一颗宁静的心来阅读三米深,和他的诗。从《桃花潭》开始,直至他内心的远去,我也许自以为深谙他的曾经和现状。猛然清醒,却惊觉所谓的熟知也不过只是假象。只有透过那无限的、参不透的距离,我才得以宁静,得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诗艺、诗心同我所熟悉而又远在陌生处的友人三米深相结合,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坐在无月之夜的潭边,背影发着淡光的他,光线照亮了他的周身,惊醒水中的那一小片宁静。
最初被《桃花潭》所吸引,都得怪它打破了我内心所熟悉的、故知的三米深的诗。而我所熟知的他诗是这样的:始终透露着一股典雅、不变的抒情,就算有浪尖和风暴,也似被定格在照片中的刹那的动律。这些是静止的风景,却能慢慢展开它的舒缓的情绪,默默中触动你。而我也不曾品评过他的诗,那只因我内心长久以来一直潜在着对他的另一种期待——那片闪耀的,跃入我眼能让我不自觉紧紧抓住的,并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吸引我去探询的新姿态。如今,它不经意的到来,让我有了惊喜,有了想要寻找的欲望。
“一路上,李白总是/闷闷不乐,我问他,他也不肯说/我请李白喝酒,为他饯行”。初读此诗的首段,这样的句子落入眼帘,我不由的惊诧,三米这小子什么时候学会在臆想中找来了李白,还和他做了朋友?我咋就没有想到,被他给抢先了呢?我迫切想知道接下来他们俩之间究竟会说些什么,有些怎样的发展。可我知道,一开始的基调就已显露——“闷闷不乐”“我问他,他也不肯说”,我的欣喜被压制,被一种可能到来的寂落和忧郁所牵制。
接着,三米告诉我:“李白才喝了几口,就开始哭/他说少了一个人/我问他少了谁,他也不说”。这——是我们熟知的李白么?我都知道少了谁,你怎能不知呢?你怎能让李白哭了呢?我们都知道,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著名的赠别诗,充满着深切的情谊,却如此明亮,消隐送别的悲伤。可你是否知道,李白他的内心?送别、离人的共同经验,笼罩了我们的内心。在这儿,三米将自己穿越时空,置身于李白时代同一个平行线,亦或是将李白放置在自己的内心时空中——这并不重要,而在这一时空中,“我”是无知的,无知到只知我和你,也许还有后面隐藏在诗人心中的“他/她”,我们不需要去知道李白的性格、生平、事迹,他不过是个普通人,是个会哭的人,感情在此流露无疑。“李白”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依旧不说。他在三米意识中的封闭,不自觉的映衬了自我在情感上的封闭,这是一种隐闭的,被压抑的情感,但压抑却需有个出口,那就是“哭”。但这是先哭而后说又不说,你只能看着他感情的外露——一层层的打开,关键时却不告诉你。而在此我却看到了另一层,诗人内心曾尝试去扣启所关心之人的心扉,一再的,小心翼翼的,却无济于事。这隐藏着“拒绝”的含义,拒绝中包含着失落。但失落却又不是根本的情素,就算是在这种“拒绝”中,却依旧能彼此探出内心的感情的轨迹,因他们有着共同或是共通的心。不需要述说,亦能理解,这似乎也阐明了诗人理想的一种状态,尽管这种状态表现在忧郁和低调的姿态中。说,不如不说,于是感知。感知永远比述说和倾听来的细腻、微妙,却也充满了不确定和可能产生的误解。
三米又说:“李白离开时,有些失落/我也是,真的少了一个人了/加上李白,是两个”叙述的语气是平淡的,干净的,淡淡的掩饰,却达到了强烈的效果。我一直相信物及必反这个道理,所以很清楚,极力“抑”的后果就是极力的“扬”,这符合我们对事物感知的心理,诗人很聪明,他不张扬,不宣泄,他只是对你淡淡的说,让你淡淡的去感觉他,而这情感却似在这平静的海水中有如暗流汹涌,翻腾不已。重新上演了一场送别,只是变成了“送李白”,这题目也是颇有深意,桃花潭,诗中不说,却借李白赠汪伦的“深”,来借指赠李白的同等意味。但却不尽如此,此诗之妙,更胜一酬,借用桃花潭赠的可并不仅是一人而已。而此刻诗人内心所说的“少了一人”,是否是李白所少那一人?是的,为什么不可以是呢,这种微妙显得颇有戏剧性,完全可以理解为一场相互注视的友情。但,是否又是内心中暗藏的另一人,比如知己或心爱,可那又该如何得知?它的微妙就在于此,无需细说。而至此,他细腻的冲撞在平静的表象下达到了高潮。
“可是为什么我总觉得/少了三个人,我忽然想起了什么/回去时我才发现,我也不见了”再一次的递进,再一次的出其不意,打碎了读者的意识,一下子空空洞洞,落下了高潮结束后的尾音。但这种感觉却是甚好,是震荡的。我所能体验的诗人所感受的这种消失或不在场,也许就另一种跟随,和诗人的落寂。这是一种反衬,也是一种压抑的手段,无法释放。对于自我的“消失”,我从另一个时空去寻找他的方向——“我听见门外的人转身离开/或许他已经带走了我/我听见我已不知不觉地消失”(三米深《空房间》)可以说这种状态和情绪是相同的,消失则是另一种存在,也是另一种注视自我的方式,没有这种旁观者一般的注视,这种消失便无法达成。而消失却也意味着脱离,从隐蔽的角度放大来看,这是对现状或环境的一种强烈不满和的微弱的反抗,但他却不说,他选择的是自我的隐匿,相当于“消极的对抗”,不妥协,也不决绝,这同诗人本身是吻合的。存在和消失同时存在,这只能体现出一种现实中极为尴尬的局面,被夹在其中,无法行为,却只能选择意识,才有可能走远。
整首诗是压抑而冷静的。从写法和语言上看,少了惯用的抒情技巧,植入了口语的方式,仿佛正贴着你的耳在对着你(读者)述说他的心事。——这正是一种最朴素的抒情,极富感染力。他旁若无人,他喃喃自语,但你察觉,他在对你说,你,正是你,你只要听,就好。
在诗的结构上,干净而多层次,两个声部,两次递进。一声部是“李白送友”,另一声部是“我送李白”,而这两个声部也呈现着递进的关系。而在“我送李白”的这一层上,也是层层深入,像剥洋葱皮一样,少了一人、二人、三人……
甚至,我有个更为全新的感受,这“李白”,不正是我们内心的诗么。他就是诗,诗就是他。我看到三米对诗的真切感受,人时有无助,我也只能在遥远的注视,无法接近。但对于诗的感情,在差异中却也是共通的。
而我就是这样被吸引着,忍不住也对他的这首诗剥了一回洋葱皮,香呢。剥开之后回过头来我又发现,虽说写法和方式上与以往不同,有所变化,甚至是趋于成熟,但他最初的气质却没有变,这种气息一直缠绕在他的每一首诗中,那种内在抒情,总是不经意在散发着,他的宁静,他的向往,他的精神世界,那里是一个干净的桃花潭,他坐在夜晚,别无旁骛,写下诗篇。
而我落笔之后,依旧会期待,期待这种成熟变的更为透亮和具体,期待会有更多的惊喜在潭水中荡出涟漪。
——对三米深《桃花潭》的感性解读
■巫小茶
桃花潭
■三米深
一路上,李白总是
闷闷不乐,我问他,他也不肯说
我请李白喝酒,为他饯行
李白才喝了几口,就开始哭
他说少了一个人
我问他少了谁,他也不说
李白离开时,有些失落
我也是,真的少了一个人了
加上李白,是两个
可是为什么我总觉得
少了三个人,我忽然想起了什么
回去时我才发现,我也不见了
我愿以一颗宁静的心来阅读三米深,和他的诗。从《桃花潭》开始,直至他内心的远去,我也许自以为深谙他的曾经和现状。猛然清醒,却惊觉所谓的熟知也不过只是假象。只有透过那无限的、参不透的距离,我才得以宁静,得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诗艺、诗心同我所熟悉而又远在陌生处的友人三米深相结合,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坐在无月之夜的潭边,背影发着淡光的他,光线照亮了他的周身,惊醒水中的那一小片宁静。
最初被《桃花潭》所吸引,都得怪它打破了我内心所熟悉的、故知的三米深的诗。而我所熟知的他诗是这样的:始终透露着一股典雅、不变的抒情,就算有浪尖和风暴,也似被定格在照片中的刹那的动律。这些是静止的风景,却能慢慢展开它的舒缓的情绪,默默中触动你。而我也不曾品评过他的诗,那只因我内心长久以来一直潜在着对他的另一种期待——那片闪耀的,跃入我眼能让我不自觉紧紧抓住的,并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吸引我去探询的新姿态。如今,它不经意的到来,让我有了惊喜,有了想要寻找的欲望。
“一路上,李白总是/闷闷不乐,我问他,他也不肯说/我请李白喝酒,为他饯行”。初读此诗的首段,这样的句子落入眼帘,我不由的惊诧,三米这小子什么时候学会在臆想中找来了李白,还和他做了朋友?我咋就没有想到,被他给抢先了呢?我迫切想知道接下来他们俩之间究竟会说些什么,有些怎样的发展。可我知道,一开始的基调就已显露——“闷闷不乐”“我问他,他也不肯说”,我的欣喜被压制,被一种可能到来的寂落和忧郁所牵制。
接着,三米告诉我:“李白才喝了几口,就开始哭/他说少了一个人/我问他少了谁,他也不说”。这——是我们熟知的李白么?我都知道少了谁,你怎能不知呢?你怎能让李白哭了呢?我们都知道,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著名的赠别诗,充满着深切的情谊,却如此明亮,消隐送别的悲伤。可你是否知道,李白他的内心?送别、离人的共同经验,笼罩了我们的内心。在这儿,三米将自己穿越时空,置身于李白时代同一个平行线,亦或是将李白放置在自己的内心时空中——这并不重要,而在这一时空中,“我”是无知的,无知到只知我和你,也许还有后面隐藏在诗人心中的“他/她”,我们不需要去知道李白的性格、生平、事迹,他不过是个普通人,是个会哭的人,感情在此流露无疑。“李白”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依旧不说。他在三米意识中的封闭,不自觉的映衬了自我在情感上的封闭,这是一种隐闭的,被压抑的情感,但压抑却需有个出口,那就是“哭”。但这是先哭而后说又不说,你只能看着他感情的外露——一层层的打开,关键时却不告诉你。而在此我却看到了另一层,诗人内心曾尝试去扣启所关心之人的心扉,一再的,小心翼翼的,却无济于事。这隐藏着“拒绝”的含义,拒绝中包含着失落。但失落却又不是根本的情素,就算是在这种“拒绝”中,却依旧能彼此探出内心的感情的轨迹,因他们有着共同或是共通的心。不需要述说,亦能理解,这似乎也阐明了诗人理想的一种状态,尽管这种状态表现在忧郁和低调的姿态中。说,不如不说,于是感知。感知永远比述说和倾听来的细腻、微妙,却也充满了不确定和可能产生的误解。
三米又说:“李白离开时,有些失落/我也是,真的少了一个人了/加上李白,是两个”叙述的语气是平淡的,干净的,淡淡的掩饰,却达到了强烈的效果。我一直相信物及必反这个道理,所以很清楚,极力“抑”的后果就是极力的“扬”,这符合我们对事物感知的心理,诗人很聪明,他不张扬,不宣泄,他只是对你淡淡的说,让你淡淡的去感觉他,而这情感却似在这平静的海水中有如暗流汹涌,翻腾不已。重新上演了一场送别,只是变成了“送李白”,这题目也是颇有深意,桃花潭,诗中不说,却借李白赠汪伦的“深”,来借指赠李白的同等意味。但却不尽如此,此诗之妙,更胜一酬,借用桃花潭赠的可并不仅是一人而已。而此刻诗人内心所说的“少了一人”,是否是李白所少那一人?是的,为什么不可以是呢,这种微妙显得颇有戏剧性,完全可以理解为一场相互注视的友情。但,是否又是内心中暗藏的另一人,比如知己或心爱,可那又该如何得知?它的微妙就在于此,无需细说。而至此,他细腻的冲撞在平静的表象下达到了高潮。
“可是为什么我总觉得/少了三个人,我忽然想起了什么/回去时我才发现,我也不见了”再一次的递进,再一次的出其不意,打碎了读者的意识,一下子空空洞洞,落下了高潮结束后的尾音。但这种感觉却是甚好,是震荡的。我所能体验的诗人所感受的这种消失或不在场,也许就另一种跟随,和诗人的落寂。这是一种反衬,也是一种压抑的手段,无法释放。对于自我的“消失”,我从另一个时空去寻找他的方向——“我听见门外的人转身离开/或许他已经带走了我/我听见我已不知不觉地消失”(三米深《空房间》)可以说这种状态和情绪是相同的,消失则是另一种存在,也是另一种注视自我的方式,没有这种旁观者一般的注视,这种消失便无法达成。而消失却也意味着脱离,从隐蔽的角度放大来看,这是对现状或环境的一种强烈不满和的微弱的反抗,但他却不说,他选择的是自我的隐匿,相当于“消极的对抗”,不妥协,也不决绝,这同诗人本身是吻合的。存在和消失同时存在,这只能体现出一种现实中极为尴尬的局面,被夹在其中,无法行为,却只能选择意识,才有可能走远。
整首诗是压抑而冷静的。从写法和语言上看,少了惯用的抒情技巧,植入了口语的方式,仿佛正贴着你的耳在对着你(读者)述说他的心事。——这正是一种最朴素的抒情,极富感染力。他旁若无人,他喃喃自语,但你察觉,他在对你说,你,正是你,你只要听,就好。
在诗的结构上,干净而多层次,两个声部,两次递进。一声部是“李白送友”,另一声部是“我送李白”,而这两个声部也呈现着递进的关系。而在“我送李白”的这一层上,也是层层深入,像剥洋葱皮一样,少了一人、二人、三人……
甚至,我有个更为全新的感受,这“李白”,不正是我们内心的诗么。他就是诗,诗就是他。我看到三米对诗的真切感受,人时有无助,我也只能在遥远的注视,无法接近。但对于诗的感情,在差异中却也是共通的。
而我就是这样被吸引着,忍不住也对他的这首诗剥了一回洋葱皮,香呢。剥开之后回过头来我又发现,虽说写法和方式上与以往不同,有所变化,甚至是趋于成熟,但他最初的气质却没有变,这种气息一直缠绕在他的每一首诗中,那种内在抒情,总是不经意在散发着,他的宁静,他的向往,他的精神世界,那里是一个干净的桃花潭,他坐在夜晚,别无旁骛,写下诗篇。
而我落笔之后,依旧会期待,期待这种成熟变的更为透亮和具体,期待会有更多的惊喜在潭水中荡出涟漪。
2007年7月11日 午后
前一篇:邱哥的:巫小茶《知己》的一种读法
后一篇:7.14◎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