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交谈·诗评 |
1、语意的断裂不怕,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出彩的方式,但怕的是在断裂的外表下,节奏和呼吸的混乱。
2、读雨人《诗有两种形式阻碍我们进入诗的世界》。雨人所说的这两种实际是一种单方面的割裂。后面阐述的意思应是站在融合的高度。
而我还以为仅仅以自然和哲学来看是不够完整的。众观现在的诗,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事物与个人经验上,它更多是呈现与放射,已无法用那两个词来单一的概括。对于传统的“自然与哲学”结合的命题,从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并体现人群真实的精神存在与生活方式,现代诗开始打上自己的时代烙印。但我们不能放弃自然、放弃细节、大环境和独特感觉,诗人需要智性。我不愿意说“哲学”这个词,它过于严肃,过于学术,与诗并非是一个味道。我更愿意将它说成是“哲思”。它可以渗透到生活的任何一个小细节,一个细小的事物,体现为感知,并以各种生动的形式具化,让读者得已感知。它应当是柔软却有力的,它应当是看思安静却不断在跳跃,随时可以给你重重的一击。
所以重新审视“只有打开哲学的境界,用博大的人性目光看待世界和在事件中感情的展开才能达到诗动人的境界”这句话,一下子就将诗的目光和境界拔的太高,还未下笔,也许就会因自己无法达到如此“哲学境界”或无法拥有如此“博大的人性的目光”而将一首可能进行的诗夭折。诗的境界更害怕刻意,它未必思考哲学,但它却体现生活经验,它未必拥有博大的人性,却需要脚踏坚实而宽厚的大地,它可以有些小自私,小脾气,小自我,诗是人性的诗,人性因小而大,因脆弱而坚强。
3、叙事、叙述在诗中依然要抓住重心,大量缩水。在叙述的语言上讲求经验和智性的结合。与小说不同的是,小说可以在你缓缓的叙述中给你感染,而诗歌却是语言的艺术,难免需要在语言和词语中做出最为准确与张力的表达
4、我突然想到一个词,就是“习惯”,这种习惯类似于复制,失去了新鲜度。血液堵塞的话,就没有生命力了,而将同样的习惯复制,就很危险。所以你要换种方式,不多尝试是永远找不到自己适合的路。
5、诗的魅力在于具象与千回百转的跌荡与想象,需要冲击和幻想的飞翔。再抽象的东西都要化为具像来感知,否者无法传达——诗非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