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礹易傳》“困卦”至“未濟卦”,張浚用來闡釋自己一生及功業不竟的緣由

(2023-05-01 10:49:39)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據史料記載,張浚之父張咸元豐二年登進士第,元祐三年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初試被知貢舉錢勰論為文章天下第一,甚至超越了以策論知名且同年參與是次考試的蘇們學士秦觀。張咸曾有文集二十卷,墓誌云張咸之文長於述事。之後,張咸再中元祐九年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試會試、殿試第一名,但因奸臣章惇阻滯,鬱鬱以終,而官爵不顯。

        少孤的張浚繼承了父親的天賦,二十二歲時一舉登政和八年科第,亡父好友鄉人時任知樞密院事的鄧洵仁欲署以美官,而張浚不肯往見,故此被遣往山南府為士曹參軍,與前宰相陸佃子陸宰等同在轉運使黃潛善手下任職。不過,張浚年輕有個性,守臣某夜設酒宴款待漢中名士,飲到興起卻已無酒,於是遣吏員來找張浚要開府庫取酒,張浚居然以朝廷政令禁止官屬縱飲為由拒絕開庫供酒,而守臣所招待的地方土豪名士也不得不草草告退。不過,張浚不久之後便被命代理褒城令。這一舉措不曉得是守臣藉機報復還是提舉張浚。反正,畢業參加工作不過一年有餘,就當上了近處的縣令,而且頗有政績,得地方鄉紳士民交口稱讚。三年轉秩,被朝廷正式署為縣令。到了宣和五年冬,蘭州大地震,以官至戶部侍郎的黃潛善被命往蘭州賑濟,黃潛善便指名要張浚為其官屬,攜之一起往蘭州賑濟災民。到蘭州之後,又被旨與夏人劃定國界,張浚與夏邊官長論議,數言而決。而在此時,張浚也因此得以結識一眾西邊將臣。

        回到任所之後,因同母長兄張潞在春上禮拜會試合格,等候殿試面聖時驟得暴疾亡故於京師,因此張浚便因到京師調官之時請回四川任官以照顧老年失子的孀母為由,得調恭州司錄以歸。在張浚回四川蒞職的途中,因路過鄭州,過訪當時以彈劾宰相王黼而被罷官閒居鄭州的鄉人何栗,二人相談甚歡,之後徽宗內禪,王黼被罷,於是欽宗即起何栗。靖康元年五月有旨侍從等舉懂軍政的人才,於是何栗舉張浚。張浚在接旨後即趕赴京師,但因何栗浮誇,所以張浚以手札相諫,而何栗不悅,故此久而不令張浚面聖,但署為虞部主簿而已。

        張邦昌建國之後,張浚與胡寅不欲立於反臣之朝,故此罷官斷了生路。後因上憲禮部侍郎謝克家照顧,張浚得到一個免費的居所,因此向名儒定問學,主孔子仁學。三月末,金人下城退師之際,張浚聽聞九皇子康王將於濟州登極,其早年上憲黃潛善為康王兵馬大元帥府元帥,於是連夜奔濟州相投,遂為康王潛邸官屬。五月初一日,康王在南京舉行登極祭天大典,康王於眾臣見張浚儒雅穩重英武,便以張浚為登壇祭奠導引官。這一時期,屬於張浚官場中較為順暢的時期。

        五月初二日,因潛邸官屬、元帥府參謀官高世則之請,朝廷下詔為高世則姑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平反昭雪,謂元豐之末,太皇太后高氏並無冊立神宗之弟以繼大位之意,屬於章惇蔡京的誣陷之詞。五月初五日,詔以靖康初驟得大名的李綱為丞相。六月初一日李綱到任拜相,即有十大方略,其中有盡去仕偽楚臣僚一項,因此,圍城中反對過李綱的臣僚皆被李綱以霹靂手段清算:太母孟氏的恩公宋齊愈被腰斬於市,與孟氏有姻戚關係的尚書右丞、名家子呂好問被奪官行遣,死於貶所。

宋齊愈是蜀人,登宣和三年上舍第一名狀元,結交了一眾京師權貴與皇親國戚。靖康圍城中,首言要妥為保護瑤華孟氏,即哲宗廢后孟氏,並且寫了一道劄子,托好友開封府提刑官趙鼎轉呈王時雍、徐秉哲。當時徐秉哲王時雍等滿口應承,因此在靖康二年二月末孟氏得以從幽禁之所延寧宮逃歸兄子孟忠厚私宅中避亂。結果,宋齊愈因彈劾李綱的括馬納財增兵三策無一可用遭到李綱嫉恨,被以於圍城中首寫張邦昌三字而處以腰斬酷刑。

      張浚與蜀中士大夫何栗、宋齊愈等皆相善。宋齊愈被刑之後,張浚因被李綱之黨鄧宿排擠,自樞密院事編修官轉為虞部郎,李綱又殺其鄉黨好友宋齊愈,因此忿忿而不能平。於是黃潛善舉張浚可以為臺諫職官,七月十七日,張浚拜侍御史,十九日,首章論劾李綱以私憾殺侍從之罪。但張浚也因此得罪了李綱身後的權貴宗室權臣。因為李綱是有宗室權臣舉薦而為宰相的。

       從建炎元年七月張浚首章論劾宰相李綱始,張浚的運道便進入困頓之境。二十餘年後,張浚謫居永州,因閒注《易》,於第四十七卦困卦釋之曰:

        困,自否變時之。否矣,君子宜困。君子有乾剛生物之德,而三隂揜之。三隂,挾說險之資,外示和易,内蓄姦阻,上下交蔽,復有用事於中,以離間吾君臣心腹者。君子雖有巽仁離明之德,無所用於時,而其道以窮,是以困也。

        困以剛中為貞,惟貞乃亨。大人居困,而吉端在此。蓋剛中則能勉進乎道,而明足以見,仁足以守,不為窮達死生變其志,何為不亨哉!无咎,謂无可咎,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言君子處險,以說其修身礪行,無愧天人。身雖在險,道自亨也。且困何為而取於說?說謂說於道,非於物而說也。說道者,視險無險,其心尚亨。且士君子之有志於道,孰不欲以道為說?惟其養之不粹,行之不力,一為憂患所迫,鮮不戚戚於中。故夫在險能說,其事為難,非剛中者莫克行之。

        大人指二五,二五有剛中之德,守貞不撓,困極而通,其事業將大於天下,曰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言無益也。兌上為言,坎在下,其道不能上達,為不信夫!小人布列於上下内外。以是為非,以正為邪,當是時,其可以口舌爭邪!天實為之,尚口則窮。君子修道,待時可也。雜卦曰:井通而困相遇也。井坎一在上,困則反之。故在井者,其道通處困者,其道窮。序卦曰:“困乎上者必反下,蓋道之為一,浩然常存,初不以困亡,君子何患哉?樂巳之道,忘身之困,斯無入不自得而變窮為通矣。《文王》孔子善處困者,文王、孔子道傳後世,厥亨孰大?


       張浚關於《困卦》的這一段注傳,與諸人之解易,大不相同。故此我認為這是張浚早年對於窮通變化的熟然自視也。此亦張浚三十餘年中,身處困頓而心甚康泰亨通者,亦以此之故也。張浚力主抗金復仇,故此上忤君主,左忤宗室,右忤外戚,中忤臣庶,外忤敵國奸臣之屬,其道豈得亨通?

      然則,張浚之所以聲名不亞於郭子儀而功業不竟者,以其得君不侔故也。張浚《紫礹易傳》第六十四卦《未濟卦》註解中,有云:

火炎上而其氣不返,水趨下而其氣不升,剛柔上下,各失其位,且變離為坎,明德未充於内,未濟為卦則然也。

未濟何以亨?盖六五,柔得中而正位在上,二四以剛德,應比之卦之剛柔,莫不相應,是終有可濟之道,用是以亨。夫人君履離,明正位,又得天下之剛賢用之,而君臣上下,罔不同心,求以濟難,奚為而不亨哉?小狐汔濟,盖以象夫不度德量力而求濟者也。坎隱伏為狐重,坎居下為小狐。狐行必擬度小狐果於行而莫之能擬,是以濡其尾,无攸利焉。且未濟,坎險在内,天下之難盖未平也。六五之君,雖當陽用事,而中德未大,未可大有為於天下。必也,勉修厥德,俾隂不能陷,聲色讒佞,皆不足以少移其心志,然後離明之性復於内,有所不動。動斯能濟,無不續終之患矣。聖人故設小狐汔濟象,欲後之為君者,充其中德,無急急於速濟而已也。既濟,剛在下,剛故不息,是以獲濟。

未濟,柔在下,剛德既衰,無以續終,若小狐之濡其尾。然二陽皆以剛陷隂中,曰:未出中,惟六五履二陽,在上。雖有離明之德,而重坎互承之。其中未大,其明或虧,未有可濟之道。聖人反復示戒,凡以濟天下之難,非厥德剛明,審而後動,不易為也。


考之古今論易,宋仁宗朝大儒胡援於《未濟卦》中有頗為相近的註解。但直言自己功業不竟是因君德不大之故,亦為張紫巖一人而已。而這也可以作為張浚蓋棺定論之詞也。胡援《未濟卦傳》曰:


胡援《周易口义》:柔謂六五也,言未濟之所由來者,以居上者所為有過,不得中道,所以然也。今六五能以柔順之質,履大中之位,委任九二剛明之臣,與之同心竭力,共濟天下之事,所以獲其亨通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者,下坎為險,以狐之小者,往涉于水,其力微弱,未必能濟,猶以小才涼德之人,欲濟險涉難,必不能出險難之中矣。濡其尾,无攸利,不續終者。小狐之涉水雖幾,及其濟,然以力弱,不能自奮,故致濡尾,不能終濟也,亦如人之濟難,其勢弱,其才薄,終无餘力,以拯民于塗炭,不能卒有所成,故曰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者,言九二、九四以陽居陰六三、六五,以陰居陽,所處皆不當位。位雖不當,然上下二體,剛柔相應,施之人事,猶君臣同心戮力而相應,則可以共濟天下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