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元年官軍北伐的消息是誰提供給金丞相僕散忠義的?湯思退還是洪邁?
(2022-06-14 08:46:37)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军事 |
國家與國家之間互派間諜去收集情報,這是慣例。《孫子兵法》就專門有過論述。紹興三十二年四月和國公判建康府轉為專一措置兩淮捍禦之後到隆興二年四月罷相,兩年多的時間就曾花費了三十萬緡銅錢用來遣使收集帝國情報。三十萬緡大約值十五萬兩白銀,也是一大筆資金,這期間一定也曾被排出的斥候收買金國的大小官員以收集相關情報,然後傳送回都督府。
於此相同的是,金國也有不少間諜長期居住在行在臨安,如有歸順或者被金人遣還的歸誠人,還有就是收買或者脅迫到過金國的使臣。紹興三十二年洪邁和張掄奉使大金國,結果洪邁被金丞相僕散忠義囚禁在地窖裡餓了幾天,然後洪邁等被金主放歸。洪邁放歸之後,一直反對對金開戰,力主和議,甚至說張魏公不死,和議必不可成,而且也幹過很多誣陷張浚的事情。本來洪邁娶張浚最信任的部屬張宗元之女為妻,在秦檜死之前的十餘年間,洪氏三兄弟都是十分憎恨秦檜的,反而是張浚在紹興十六年入覲時向高宗舉薦了洪適,張宗元又把洪邁帶到福州和廣西任上作為親信幕僚。後來三兄弟中的洪遵與湯思退搭上了關係,便得到了湯思退的提拔。雖然洪遵的資格比湯思退要老,但湯思退得到秦檜的臨終囑託,繼承了秦檜的賣國殃民的衣缽。
為何說金人在孝宗北伐一事得到了這邊的諜報?
這是因為當時出師北伐這事做的十分隱秘,都督府張浚與李顯忠邵宏淵得到的出兵聖旨都是密旨,因為太上皇帝不讓孝宗出兵,所以得瞞住跟太上關係密切的大臣,就連孝宗的受業恩師宰相史浩都被孝宗瞞住了。雖然金人準備再次南征的事情張浚多次禀奏,隆興元年三月初張浚得到金副元帥志寧的戰書之後立即奏報朝廷,孝宗也下旨令宰執侍從臺諫集議,但大多數人,包括左丞相陳康伯、右丞相史浩等人都主和,都督府這邊的判官兵部侍郎陳俊卿也主和不主戰,滿朝文武大臣,主戰的只有張浚的門人王大寶和胡銓,張浚門人孫道夫的門人王十朋和被罷官的兵部尚書虞允文。
因此,孝宗皇帝四月中下詔令李顯忠邵宏淵制定作戰計劃和令都督府張浚審議之事,北伐之事才算明確下來。之後,孝宗有私下召見了李顯忠邵宏淵之子三人,四月二十八日,張浚下令邵宏淵之師屯駐盱眙,二十九日,張浚下令李顯忠之師屯駐定遠,這算是都督府奉旨下達的北伐命令。但在五月一日,金丞相僕散忠義緊急朝金師,從京師別庫中調劑到了一萬張強攻硬弩,然後又匆忙趕到商丘,交給當時屯駐商丘的元帥志寧,志寧當即攜這批強攻硬弩與大約一万精銳趕赴宿州增援,張浚的都督府雖在淮岸,過河即是金國地盤,但盱眙離僕散忠義所居的開封府有上千里路,不可能二十八日下令,五月一日便傳到了開封。因此這個消息只能是孝宗皇帝的身邊大臣傳出去的。而洪邁卻有這個機會。洪邁與宰相史浩為中表兄弟,又是同年登第,洪邁的同年還有湯思退、王淮,因此,如果洪邁在紹興三十二年出使金國時被金丞相僕散忠義脅迫做了在宋朝的內應,則事情便算是合乎邏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