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中《大事記》謂“奈何金欲和則與之和,金欲地則與之地”是稱讚高宗、孝宗知機大變嗎
(2022-05-11 20:33:53)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杂谈 |
隆興和議是趙宋官軍遭遇了兩場戰事的失敗以及在湯思退、王之望、尹機等人催促淮甸撤戍之後達成的。首先是隆興元年正二月間,陝西招討使吳璘收到朝廷令其撤戍棄鎮回師蜀口的聖旨之後發生的。吳璘接到聖旨便籌劃撤戍,自德順軍還蜀口,結果在撤退之時為金軍所乘,官軍頓失所措,結果導致大軍潰散,五千餘將士被金人屠戮(宋史記錄則有三萬餘人,金史則謂五千餘人)。在擊潰陝西吳璘主力收復被吳璘攻占的十六州軍之後,金主力戰將紇石烈志寧和樸馓忠義得以回到中原來與李顯忠邵宏淵接戰。可以說陝西戰事的勝負決定了淮甸的勝負。而第一場失敗是在參知政事史浩與張浚、陳俊卿、虞允文等人極力反對吳璘撤戍的前提下,由史浩力主而孝宗數次御筆詔書促成的。第二場失敗則是宰相史浩不給過江以後的李顯忠、邵宏淵大軍提供軍資糧草,而金人有得以將陝西得勝大軍聚集於南京的情況下發生的。但因為張浚沒有被撤職查辦,故此和議仍然無法達成。因此,外戚錢端禮出面來誣陷張浚,加以張浚都督府中主管錢糧的總轉運使洪適說張浚亂花國家錢財,因此孝宗皇帝最終決策罷免張浚的都督府和宰相,讓他到福州去做知州。朝廷在趕走主戰派大臣張浚、陳俊卿、虞允文、王大寶、劉珙、張孝祥、陸游、馮方、查籥、李稙、韓元吉等人之後,聽任湯思退暗中與金人勾連,讓金軍以大兵壓境以迫使孝宗簽定喪權辱國的隆興和約。在呂中看來,當時如果不是這一番操作,我師比可大捷。
呂中《大事記》曰:
是時北方大亂,內有耶律之變,而我師之出興州路,得十二郡,金州路得四郡,吳璘複大散關,入德順軍,父老擁拜,幾不可行。朝廷又命張浚判建康,措置兩淮。浚出入將相三十年,衛士見之,以手加額,士卒聞之皆樂為用。於是,屯盱眙、楚、泗以扼渦潁,又募海舟,由海窺東菜,由清泗窺淮陽,而海州之役,浚勉張子蓋以功名,子蓋率精銳先入金,大敗虜於石湫堰,國勢非複前日矣。奈何金欲和則與之和,金欲地則與之地。成閔、吳拱、李顯忠領三衙,而三招討結局矣。王之望奏吳璘回興州,而宣撫限五日結局矣。意者,聖心倦勤,複仇之義,將有待於後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