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最近迷上《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从图书馆借了书和光盘回家看,我也顺势给他买了一批小火车回家玩,孩子经常扮演剧中的各种小火车。某日,孩子高兴说:“我是托马斯!”(剧中的主角,经常被胖总管夸奖),然后又冲到他姥爷跟前笑嘻嘻地问道:“姥爷,那你是谁呀?”孩子姥爷张口就来:“我是你姥爷!”
其实孩子期望的正确答案是:邓肯、培西、艾蜜丽、托比、高登、詹姆士......
所以我们现在成天都在喊:“托马斯他姥爷!”孩子马上又出来纠正:“不对,是詹姆士的姥爷!”
2、上周末(6号)带孩子坐船去长海县,船舱窗户上有很多苍蝇,小朋友随手就打死几只。今天早上他跟姥姥汇报:“姥姥,我原来呀打死好多蚊子呢!”
明明是三天前,怎么就变成“原来”了呢?再说了,明明是苍蝇,怎么又变成“蚊子”了呢?
3、一个同事说给我听的:孩子爸爸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去拿蒜头,孩子拿来之后说了一句:现在大蒜都涨价了,你就少吃点儿吧!
看来物价上涨,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呀!
4、还是这位同事:孩子某晚电话指导同学数学题,起初语气平和,后来渐渐语速加快,最后冒出一句:“做数学题,要仔细认真,数学讲究严谨、要严谨!”我的同事在一旁听着偷笑,这些话都是她平时教导孩子的,孩子果然在适当的场合会合理运用呀!
5、另一位同事某日打球时,一位同伴说:“今天我跟***去打了”。这位同事很平静地说:“你去吧。”其实她心里真正想说的是:“去你的吧!”
所以,我们现在流行的口头语就是:“你去吧。”
6、这是就发生这个博客中的笑话:
一位好友给我留言:“我在中山广场这边上班,我们同事经常团购棒槌岛的肉制品(有熟人),真正的物美价廉。你在哪里上班?如果离得近,下次我捎上你。”
我的回复:“多谢多谢!俺家熟肉制品吃得非常地少,谢谢了!”
这位好友的再次留言:“晕死我了,您倒是看清楚哇,肉制品 熟人=熟肉制品?!我肚子都笑疼了!”
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哈哈,我现在才看明白!”我这次还真引起了更多人的迷惑呀,请看另一位网友的留言:“我也纳闷儿呢……还以为棒棰岛就是熟肉制品的代名词呢……”
7、某日早上我从报箱拿着报纸上楼,头版中间文章标题上书:让更多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家猜猜我看成什么了?让更多“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我这一路上就纳闷了,怎么会是更多“人参”与生物多样性呢?为什么不是“海参”、“高丽参”等等呢?“人参”与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关系呢?这可是潘岳的讲话呀,他怎么会单独提“人参”呢?进办公室的一刹那,我终于想明白了,原来是让更多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呀!
后来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出现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本人成天就研究“吃、喝、玩、乐”,满脑子就是好吃的,所以见词儿就往吃的上想!
中文如此之复杂,外国人如何才能学透彻呀?!
8、我们同事对我的评价,基本上满脑子研究吃的。上周博文被删,我的思考内容、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日午饭的话题始终不渝地围绕“和谐”,我最终以“人生还有什么不能重新再来”结束了整个午餐会,我的同事们立马对我刮目相看了,给我了极高的评价:你终于成长了!终于不谈美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