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中央电视台气象员宋英杰博客上7月21日被推荐的文章,全文如下:
现在报端动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甚至“万年一遇”,“一遇”已经变成了一个免税免检的口头禅。百年一遇年年遇,此处不遇彼处遇。“一遇”不仅开始通货膨胀,而且开始远离真实。
N年一遇,作为一个技术指标,本有着严谨的标准,以特定区域目标时段的发生概率进行计算。有现代监测记录的用现代记录,没有现代记录的更久远的年代,还需要查证古代文献(例如水位、淹没范围、区域性的灾情记录等等)。虽然中国古代记录有着非量化和不连续的两大弊端,但就洪水记录而言,远比常规气象记录要丰富得多。
所谓“百年一遇”,体现一个动态的平均概率,并不是此地去年出现过一次“百年一遇”,今年就铁定不会再出现了。况且随着气候变化,极端性的天气气候事件更频繁地发生。换句话说,从前的小概率事件现在正在逐渐演变成稍大概率的事件,N年一遇的概念本身,也需要不断经受时间和事件的修正,它也将变成一个变率增大的动态值。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N年一遇,目前已经由一个需要反复推敲的科学术语(多因素制约的技术参数),变成了媒体酌情掌握灵活运用的标题语言模式。不用不足以吸引眼球,不用不足以阐释严重,不用不足以体现惊悚。在食品添加剂泛滥的年代,N年一遇,已经变成了一种泛滥的语言添加剂!
关于三峡可以应对多少年一遇洪水的问题,坊间版本无数。百年?千年?万年?
其实很难一言以蔽之。
据称,三峡工程的设计防洪标准是:千年设防,万年校荷。
(1)能抵御1998年那样的百年一遇洪水,当洪水到来时能够拦蓄住洪水,而不用启用下游的分洪区分洪;
(2)大坝设计行洪能力是千年一遇特大洪水到来时在下游荆江分洪区配合下确保武汉及下游平原不被淹:
(3)当万年一遇罕见大洪水到来时确保不溃坝。
所以,百年一遇,是对它的操行考察;千年一遇,是对它的能力考试;万年一遇,是对它的生死考验。
目前此次洪峰的峰值7万立方米/秒,还不到20年一遇;
千年一遇的洪水流量约为9.8万立方米/秒;
万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则约为11.3万立方米/秒。
目前上游来水7万立方米/秒,过三峡后以4万立方米/秒的流量下泄,剩余的均被拦截。今日三峡大坝的库存水位约148米,距离175米的极限尚远(蓄洪的最高水位,至少也在158米左右)。
再来看一下网上流传着的关于三峡大坝近几年来的不同报道:
![[转载]百年千年万年一遇 [转载]百年千年万年一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看完这张图片,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怎么说呢?再结合7.16事件前前后后的各项报道,我想问:现在的我们该相信些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