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一国游系列之二十一
采访墨西哥馆
在以往关于墨西哥的记忆中,最令人动情的,是2009年H1N1刚刚爆发的时候,一对情侣的吻别。
第一眼,最不像场馆的场馆。远远地看墨西哥馆,很难相信那是一个场馆。那只是凉亭很多又很高的一处草坪而已。这是难以理解但需要理解的艺术创意,创意就在于超越传统定式。“第一眼看不到”,正是一种设计追求。
墨西哥馆的外观,被称为“风筝森林”。当然,所谓风筝,是一种艺术化的异形。“风筝”的支柱上布满小孔,能够喷出清凉的水汽营造炎热季节里的降温效果。参观者可以在这个风筝广场的绿地上真正地放飞风筝。
真正的内容展示,在草坪之下。展示按照时间节点,回顾往昔,理解现在,眺望未来。了解墨西哥的历史旅程、现实动态和未来潜能。关于墨西哥,中国观众难以忘怀的,是《叶塞尼亚》。不过,这里并没有提及。
![[转载]采访墨西哥馆 [转载]采访墨西哥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墨西哥是早期印第安文明的诞生与进化之地,因而拥有着许多历史遗迹。古印第安人为了祭拜的天地之神,在山地和丛林深处有许多金字塔,这些金字塔和他们生活过的古代城市,最终被光阴一并保留了下来。
源自阿兹台克文明的仙人掌石碑
墨西哥是仙人掌的故乡,墨西哥人将仙人掌绘在国旗和国徽上,把它崇尚为国花。
墨西哥的气候非常宜于仙人掌生长,墨西哥农民甚至把仙人掌当主食:搞取其嫩芽,把刺刮干净,水煮后切成丝,拌上油,再加些辣椒,夹在薄薄的玉米饼里吃,松脆清香,别有风味。
![[转载]采访墨西哥馆 [转载]采访墨西哥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墨西哥的玉米壁画
玉米也是原产于墨西哥。墨西哥人对玉米的感情,近乎达到了崇拜的程度。在古代印第安人的宗教文化中,玉米已经超出了普通食物的概念:墨西哥民间有许多关于玉米的神话和传说;古代印第安人信奉的诸神中,也有好几位玉米神。在玛雅人的神话中,人的身体就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墨西哥玉米传统美食还是“非遗”项目。
硕大的帽子,是鲜明的墨西哥形象符号。
![[转载]采访墨西哥馆 [转载]采访墨西哥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幅幅头像面具的脸谱互动区。
![[转载]采访墨西哥馆 [转载]采访墨西哥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采访墨西哥馆 [转载]采访墨西哥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龙舌兰,是墨西哥绿色的重要构成。
在场馆出口处低调摆放的一幅画,却恰恰是墨西哥馆的镇馆之宝。墨西哥女艺术家弗里达卡洛的自画像。这幅画以前从未走出墨西哥国门。这幅画是弗里达与猴子在一起的画像,她与猴子佩戴同样的头饰。她的画常常以墨西哥传统文化为题材。
墨西哥馆的一个展示话题是属于全人类的。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利益博弈之后,只有一个具有微弱约束力的“协议”。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大国的蛮横和很多小国的无助与无奈。2010年,气候大会将移师墨西哥。如何具有法律约束力地确定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我们期待。人们需要形成共识,进而形成合力,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2010,关注墨西哥。
世博园中的场馆巡访告一段落,感谢在上海梅雨时节一起奔波忙碌的这个团队。
左起:倍受煎熬的编导小勇,人家是真的姓勇;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摄像小边儿,这兄弟拍台风曾经多次历险;老宋;亲自做功课的制片人晓蕊;到处穿针引线的编导伊雯;摄像+照相的养生文化布道者晓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