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朋友享受法定休假,但做为父母,却没有假,所以只能让孩子的姥姥、姥爷带他玩了。早上出门那一刹那,看到小朋友痛苦的祈求的眼神与苦苦的哀求,我真的是非常地不舍得!很无奈!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成长,越来越感觉到当一名母亲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呀!最近看了好几本关于儿童教育、家长教育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拯救男孩》、《让孩子在玩中学》、《好家长》、《发现母亲》,给我很大的震撼。尤其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触动颇深,我特地把书中的精髓段落抄录下来,以备经常提醒自己。《发现母亲》是一本强调母职的书,可能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做得还可以吧
,所以看过之后,没有太多的共鸣。仅为一家之见,不能代表全部,现把此书的精华部分转贴一下,对自己也是有一定的提醒与帮助。
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
下面把王东华先生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有关妇女解放的精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相当多数乃至绝大多数的人生悲剧背后都有一个不正常的亲子关系。寄养问题仅仅是许许多多问题中的一部分。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追溯到童年的不良影响。
(二)关于妇女解放的新主张:
①不应该走向男人社会与男人竞争,而应该将女性的母亲价值取得全社会承认。母亲应该是带薪的工作。社会应该兑现母亲的工资。
②整个社会都要提倡一种良好的母亲意识,无论是从生物学角度、优生学角度、人才学角度女人的名字都叫母亲。因此女人必须回到母亲的岗位上来。即使在中国这个妇女解放最彻底的国度里,女性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也远没有她所作为母亲所创造的价值大,人们最终还是发现了女性正确位置是母亲。
③
那些对自己生理使命持反对态度,竭力要和男人齐驾齐驱的女子,未必会感到自己一生有过真正的幸福。几乎所有主张男女平等的人都不能如愿以偿。
近代妇女解放目标一直是走出家门,直接参与男人那样的物质再生产,来求得自身价值的社会承认,其实这本身就是夫系社会的圈套。女性走向社会只不过是由家庭的小玩偶变成了社会的大玩偶。
④女性成就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孩子。
⑤丢弃母职而去追求异己的成才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⑥母亲的工作是创造人的工作,是我们这个世界最有价值的工作,最崇高的工作。最有创造性的工作。世界上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不幸和悲剧都是因为这个社会把母亲的职责剥夺了。都是因为女性离开了母亲这一种神圣岗位。
⑦在人类生存问题大于发展问题这一时期里,是女性是母亲带领人类艰难地走出最初的沼泽。
⑧所有让孩子成为人类伟大公仆的母亲都应该被整个历史山呼为圣母。
⑨转动地球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王东华先生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有关家教、母教、早教理论的精要概括为下:
⑴我们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事实上比任何教育都更加重要。
⑵天才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勤奋所致,而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早期教育让先天遗传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后天勤奋更加有效。人们的错误在于忽视了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成了谁也不管的真空地带。大量的天才识别在这种疏忽中荒芜调零。
⑶早期经验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真正是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一生。
⑷智力超常,事实上都是良好早期教育的结果。超常儿童与一般儿童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⑸很多悲剧都是在开始时“顺其自然”的生长,而后却又不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开花结果。认为那样的花果太小所致。
6)对抗早期教育的第六种观点便是可怕的“天才命短,神童早夭”。其实早慧都是迟衰,天才都比较长寿。
⑺大器的确有晚成的,但绝大多数的“晚成”不过是“晚承”而已。早年毫无表现,希望到了晚年忽然蔚成大器,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⑻人脑一旦发育成熟,那些没有来得及开发的神经元就很难充分利用。因此要想挖掘大脑潜力,只有在出生后到大脑成熟前的发育旺盛期进行早期教育。
⑼人的脑细胞越使用,大脑就越灵。脑子开始积极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续使用时间越长。它的细胞老化得越慢。
⑽如果有适当的条件,绝大多数儿童几乎都是无所不能学会的,而这适当的条件就是早期教育。
⑾敏感期。动物出生后都存在着对某一行为形成的时间期限。在这一期限内不经学习就能在适当的刺激下对某一行为的保持终生能力。如果在这个时期内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永远不能产生。人的童年也是如此。也有敏感期。错过了敏感期,花很大力气也无法站立。人甚至会变成野人,变成狼孩。
⑿孩子便是源头,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小小的细节都将影响他的整个一生。
⒀儿童头三年发展可以看作人的一生,教育的基础的主要(90%)是5岁之前奠定的。六岁前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的时期。
⒁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1966年提供的报告指出“将六岁视为正常入学的做法已经过时,所有孩子自4岁都应有入学的机会。
⒂儿童智力发展的递减规律:0岁开始教育100%,5岁——80%;,10岁——60%;15岁——40%;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智力发展阻力就越大。智力在人生最初四年的发展等于随后十三年的发展。
⒃所有儿童早期的学习都是一个奇迹——纳维穆勒:如果说我学业上有所成就,应归功于父亲赐予我的早期教育···由于父亲的教导,我开始的时间比同代人早25年
⒄孩子的内因不是别的,正是孩子的早期经验。正是孩子早期没有培养出学习的兴趣,而这一切正是母亲没有注意培养的结果。
(18)家庭早期教育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神童···(唐朝)
(19)六岁前的早期教育是一个非抓好不可的大重点。学前的岁月里失去的机会,今后想弥补是不可能的。因此早期教育对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它是所有后继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
(20)早期教育的可行性:早期教育是唯一可以回避经费紧张问题的。因为它可以将每一个家庭的巨大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这是无可估量的经费来源。
(21)一个兴盛的时代,毫无疑问的一定是一个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兴盛的时代。
(22)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核动力。这一时期的大师们无不有着令人惊羡不已的早教经历。
(23)由于犹太家庭特别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所有的犹太天才都是神童出身。
(24)天才从神童开始,神童由早教培育。因此早期教育是极端重要的。
(25)人脑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在生理上人是早产一年的动物。人的头三年经历是没有记忆的就像胎儿没有记忆一样,这表明人的头三年仍是环境的胎儿。对野生儿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是早产三年的。这三年可塑性极大(也可以变化兽脑)三年后大脑基本发育成熟。可塑性大减。这人脑从环境子宫里分娩出来了。
(26)人三岁之前的记忆是人生的基础,决不是无用的,之所以难以回忆出来是由于此时大脑的整机功能还没有协调好。人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是大脑的配线期。是功能开发阶段。三岁前相当于电脑机械的主机部分配线(三岁前完成70%—80%)。三岁后则是软件部分。即操纵主机的部分。如果三岁前的主机部分配线没有配好,那么三岁后任凭怎样训练操纵方法也无济于事。
(27)孩子的先天比别人差,其实这“先天”就是人生的头三年,这人生的头三年,便是造成孩子终生遗憾的先天。
(28)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可是大部分母亲觉得孩子还小,来日方长,浪费几天不要紧。只要以后抓紧,很快会补救过来的。因此对孩子放任不管。许多人的前程就是在这种麻痹大意里被母亲的双手葬送的。
(29)大脑功能开发的典型表现便是形成记忆敏感。这种记忆敏感会越小越容易形成。越大越难形成。因为这时的大脑对人的一生有绝对重要的作用。
(30)只有深刻的记忆敏感才有深刻的创造力。那些有伟大的创造力的人,只在记忆敏感的领域里表现出来。而在其他领域里却很糟糕。所有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这种良好的记忆敏感。拿破仑记忆敏感在人际组织,他的学习很差,但却是一个天才的组织家。
当人的大脑里形成记忆敏感后,在无意识中就会大量吸收这方面信息。从而形成更为突出的直觉。几乎所有杰出人物,他们的成功不只来自刻苦的钻研,还来自他们对此项内容极其良好的直觉。那些经过早期识字教育的人物,记忆通常都较好。甚至极好。这可能是同儿时形成的符号敏感有关。
(31)孩子的玩不应该是瞎玩。应该是有目的的玩。有目的玩,是一种有准备的环境(是一种教育),如果什么事情都让孩子慢探索,那么人类肯定还在茹毛饮血的阶段。
(32)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浪费不是官僚主义···而是对儿童智力的阉割。
对于一个孩子的大脑,人们可以拟出一个功能发育的时间表。人们完全可以说孩子身上有一个先天生物钟。它指示着教育机会上正在流逝的时间。
(33)对儿童智力造成阉割的最主要原因来自于“智力是天生的、遗传的、固定不变的”这种观念。这种理念认为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内部已经具备了天生的结构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外来的推动对这种结构是不会产生本质上的影响的——这种理论称为“成熟优势”。
(34)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早期教育被看成没有作用,只能消极等待自然成熟,人们相信在学龄前幼儿没有教育和学习的可能性。现在的学校教育制度正是建立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上的。更多的家庭面对孩子的童年都会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那就是让孩子——玩。儿童的智力阉割日重一日,今天就是我们好好反思的时候了!
(35)一旦错过时机,有许多东西是永远掌握不了的。我们忽视了孩子教育中的最佳时期···我们是孩子已经养成坏习惯之后再去教育的。我们人所有教育都是再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德尔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错过了大好良机,因为人们忽视了孩子发育中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时期。我们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36)巴甫洛夫认为儿童习惯的需要形成是以儿童大脑里某种神经联系系统为前提。这是大脑高级部分的动型(动力定型)。破坏这种定型对于一个人常常会体验到一种痛苦。因此良好的早期教育,建立良好的大脑动力定型是很重要的。不要等不良的动力定型建立这后再去改变它。因为这是非常困难也非常痛苦的事。
(37)儿童将成为怎样一个人,主要决定于你们在他5岁前把他造就成什么样子。
(38)家庭的早期教育使孩子的本我、自我、超我相互协调。
(39)对于宇宙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人类目前还不能把握。但对个人无意识,已有所把握。现在的研究来看,个人无意识来自人的童年。童年经验构成的人生基调,正是本我的自然人的构成。孩子长大之后被母亲和社会要求做,这个规范构成了自我。而理想中应该去做的构成了“超我”。
(40)孩子童年时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那就是发展孩子的兴趣。当孩子的兴趣得到发展时,就会在意识、潜意识全形成强有力的情结。而这种情结正是孩子未来事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我们几乎看不到小时候不是迷的杰出人物。
(41)青年的创造力是以童年时的兴趣为基础的。没有得到良好培养训练发展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是不可能有大的创造力的。
(42)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童年期对人整个一生的影响。高度重视童年期所受的教育对今后创造力发展的巨大影响。
(43)伟人的成长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经验,而这种童年的经验对今后的支援意识优势区域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人总是在这种影响下,寻找自己最擅长的方法、领域表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儿时经验是最重要的。
(44)母误子半轮,便误子一生。一生之计在于童。
(45)早期教育不再是智力教育,而是四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类幸福的教育。
(46)早期智力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多少,而在发展孩子的思考能力。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
(47)早期教育应该制度化。
(48)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不能将别人特殊经验奉为圭臬。而只能用经过我们思考过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特殊问题。
(49)说自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那就是说没有时间做人。
(50)因为智力教育有它本身的“规范性”,因此需要适当的“强制性”,没有强制性就没有教育。品德教育。习惯教育也都带有适当的强制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