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李少红文化穿帮造谣 |
一,《红楼梦》印象及其他
在中国,大凡读过几天书的人,都能随口说出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这四部小说的情节极其普及,即使没有看过原著的,口传耳听也都能说出个故事大概。自从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四大名著便顺理成章地被改编成电视剧,成为生活中最基础的文化熏陶,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特有的交流话题。
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拥有最多的小观众,多改编成动画片,孩子们模仿惩恶扬善的同时也继承了孙悟空的顽皮。而《红楼梦》则拥有最多的专家学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派别林立。满头白发的红学学者聊到情节,依然会泪流满面,似乎决意这辈子活着就是帮那林妹妹还债。各地“红学会”常有高论出炉,曹雪芹感冒时写得章节都能看出与平时不同;研究成果之繁之细汇总起来绝不亚于航天部资料总库。记得小的时候读《红楼梦》,仅仅一张“家庭成员关系图”就看呆了我,稍加权衡,我便十分自觉地选择了去背诵那让所有学生头疼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红楼梦》第一次被改编成电视剧,现被人们称为“87版红楼梦”。由于当时的拍摄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局限,87版红楼梦因陋就简,在剧情章节的取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保留了主要情节,舍弃了原著大部分精华,因此整部电视剧看上去更像是原著的故事梗概。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改编后的剧情有意无意地掺进了一些“反封建、反压迫”的主观控诉,曲解了原著中所传递给读者的中国历史特有的玄妙空灵的哲学思想。另外演员在表演上也稍显拘谨,行、坐、立、卧中,戏剧的痕迹很重。对于爱好《红楼梦》的人来说,就像敲锣打鼓娶回家一个仿真娃娃,该有的地方倒是有了,但总觉得缺少了很多曾经期待的生活味道。由于这种缺憾,“87版红楼梦”为后来的重拍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
87版红楼梦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演员们的脸谱。那时候电视剧的产量不高,甚至电视都没能普及。中国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天一擦黑就呼啸聚集在村委会仅有的一台电视机前,望着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金钗们,除了惊艳为天人恐怕也没留下什么更深刻的印象。后来电视机逐步普及了,城乡差别缩小了,这些最早受过红楼梦电视教育的人跨过了城乡结合部融进了万家灯火中,同时这种原始、单纯、片面、质朴的审美标准也被带到了更广大的群众中间,并通过基因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人。现在有很多人喜欢评论红楼梦,有些甚至原著都没看懂,便仗着电脑显示器遮脸在专家的后面跟帖起哄。何以内心空空却这么理直气壮?肤浅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思想上的惯性影响。凡是那些对于所有再版的红楼梦说不出所以然,只会简单评论个“像”或“不像”的人,脑子里那“一根弦儿”的根儿就在这里。
客观地讲,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是成功的,但这也仅仅是对于87版红楼梦来说;放在现在看就谈不上恰当。但凡动脑想一想,林黛玉不可能从小到大、没夜没白、始终那么一张哭丧脸,一幅地球上住不惯随时要回火星的样子。十几岁的孩子和一帮小伙伴玩耍,怎么可能唯独她以泪洗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泪水涟涟、言含刻薄,那是想引起心上人的注意;一半儿是心思,一半儿是心机。抑郁症不是遗传病,怎么可能从小到大一直发作?至于欧阳奋强扮演的贾宝玉显然是不成功的,四方大脸,一身正气;怎么看都不是整天混在胭脂女眷中的纨绔公子。不信你用电脑PS技术去了发髻换成三七开的偏分头型,活脱脱一党委书记。
说了很多87版红楼梦的话,目的不是挑剔,而是想尽量客观地去解开观众心中顽固的结。一付良药消食化於,清空了肠胃才能吃得下名厨大师为我们精心调制的文化大餐。相反,打着饱嗝,装着一肚子满满当当的卤煮火烧去赴宴,只怕再高级的厨师、再豪华的酒店也不会引起你半点儿食欲。何也?非厨艺不精,实尔等腹中未曾闻味先自满也。
二,李少红版《红楼梦》
由曾执导过《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多部优秀电视剧的著名导演李少红来担纲创作的电视剧《红楼梦》被称为“新版红楼梦”。
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一下“李少红版”,原因是笔者最近刚听说还有一部根据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叫《黛玉传》。乍听片名就弄了我一头雾水;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还没听说哪位高人想象力丰富到为书中虚构的人物立传。“传”是什么意思恐怕这帮大编们根本没弄清楚。
从来没有一部电视剧在挑选演员时搞全国大选,北京电视台在这方面开了先河,这大概也属于投资商、制片方的造势手段。大多数的电视观众从没这么集中地观看过成百上千的妙龄佳丽争奇斗艳,之前的任何一场选美大赛与这场选秀相比都不值一提。台前比表演,台后比团队;网上比选票,网下比赞助。一时间各方势力竞显神通,明争暗斗,给足了大报小刊等媒体记者报道素材,也使得北京电视台收视率创了高峰。
海选如一剂兴奋剂注入进了当时的电视娱乐中,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并兴高采烈了好一阵子。兴奋过后,副作用便显现了出来;千人千面,万人万口,群众希望他们喜欢的选手胜出,专家希望那些有知识能担得起角色担子的人胜出,赞助商们则希望与他们关系密切的选手胜出;谁该胜出谁该淘汰,成了一个很复杂的决定。六个头儿的天枰,计量学家都摆弄不了!结果是幕后到了幕前,暗斗成了明争,全国观众都闻到火药味儿了。那些涉世未深的小选手们,经这么一番折腾,相信没几个心理单纯的了。
最初的导演胡玫不知什么原因下课了,取而代之的是李少红。如果说根据两人以往的作品去推断,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李少红更适合担纲《红楼梦》的导演。这里并不是说胡玫导演的作品不好,而是两人风格不同。胡玫的作品风格硬朗,节奏紧凑,娱乐性强;而李少红的作品细腻委婉,凄美如诗,尤其画面的处理,动静相宜,每每令人陶醉其中而浑然忘我。因此从得知李少红执导新版《红楼梦》开始,全国的电视观众们便多了一份惊喜与期待。
改编名著,尤其是改编像《红楼梦》这种家喻户晓的国宝级名著,注定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李少红临危受命绝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从商业的角度讲,拍名著并不比拍一部普通电视剧更赚钱。之所以李少红敢于接过折腾了好大动静最后趋于僵持状态的摊子,很大程度是艺术家的责任使然。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谁当导演,来自反对面压力都会很大。首先红学专家们就分为好几个派别,而且每个派别都“硕果累累”。你无论拍成什么样,顶多满足一派,其他派别都会利用各种媒体口诛笔伐地灭你。其次,李少红接手导演工作后,放弃了大部分海选定下的演员,或调整或淘汰。所有这些选手和他们的家人、支持者、粉丝团,连同那些曾经参加过海选活动的选手,家人、支持者、粉丝团,找了男朋友(女朋友)和已经结婚了的人数还要乘二;这些人都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成了新版《红楼梦》的批评者。横挑鼻子竖挑眼是客气的,天天待在电脑前骂你个狗血喷头对于中国网民来说,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新版《红楼梦》尚未开机,网上就有人开始骂街了。陆陆续续拍了三年,网上沥沥啦啦骂人的口水滴答了三年。到了后来就越发不像话了,造谣污蔑、无中生有的谣言和图片纷纷出笼,成了有组织、有预谋的陷害,一些人占领了个别网络阵地,似乎要抢在该剧在全国播映之前先把观众的印象搞烂搞臭才算达到目的。
毫无疑问,这种负面的声音确实影响了很多观众对待新版《红楼梦》的印象。笔者也没能脱俗,在一片骂街声中渐渐对新版《红楼梦》失却了期待和兴趣,心想这部电视剧大概不会有什么特别优秀之处。
一天,曾执导申奥片的赵志强老师来电话问:“你看过李少红的《红楼梦》没有?”我说:“没看,估计没什么意思。”不想他却说:“你先看看,看看再说!我马上把网上的链接地址发给你!你看一集咱再聊!”就挂了电话。
电脑上看视频画面比较粗糙,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部电视剧带给我的震撼!用“震撼”两个字形容我第一眼看到的新版《红楼梦》一点儿都不为过!
开篇第一眼,画面之精致,音乐之美妙,画外音之动人都极强地攫住了我的感官;及至六分钟处,一个超长的长镜头穿过巨石,从云中一路摇下,过小河、穿石桥、走屋瓦、入门户,观市井百业、展人物形态,大气磅礴的画面表现手法,简直惊呆了我。等不及继续看下去,便把电话拨给了赵老师。“怎么样?”赵老师问;我说:“好啊!太好了!”赵老师感慨道:“你说网上都是些什么人在骂?这不是成心毁李少红吗?也不知她得罪谁了?!”
赵老师说他已经看了6、7集了,完全被吸引了,他说这是迄今为止制作最精良的一部国产电视剧!我完全同意赵老师的看法,顺便问他认为有什么缺点。赵老师说缺点就是制作太精美了,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欣赏水准,毕竟电视剧是个大众传媒,首先要照顾到老百姓的兴趣,其次才考虑片子的艺术性。我说话这么说,但那也不能满电视都是《春光灿烂猪八戒》啊!对于《红楼梦》这种鸿篇巨制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对不对得起原著,至于老百姓的兴趣,相信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把兴趣转向那些制作精良、内涵深厚的作品。
报道说《红楼梦》9月2日北京台正式播出,高清模式,真是喜讯。相信那些受了网络造谣鼓惑的人不久就会看到事实的真相。这部集中了国内顶级红学专家,一流导演执导,一流的摄影师、化妆师等诸多名家倾力打造的精品,绝对值得大家好好欣赏和学习。
三,关于网上造谣中伤《红楼梦》的可耻行径
爱看骂街不爱看理论是中国网民的网上性格,人们生活里压抑了太多的情绪,网上无疑是个很好的发泄渠道。鼓惑网民“暴动”是个非常简单的事儿。任何事情,没有人愿意深究深层因素,只要稍微添油加醋,立刻就会引来一群喊打喊杀的“网络暴民”。生活里面的这些人不一定都是恶人,但奈何人人心中一堆不平事,如火药桶,单位里忍着,家里面忍着,你想让他在看不见面目、见不到真身的网络上还忍着?做梦!
新版《红楼梦》就吃了这种亏。不明真相的网民受到有组织、有预谋的策划人的影响,担当了愚昧的网络帮凶。一些人谩骂《红楼梦》是发泄心中不满,一些人谩骂是想表现自身的红学文化,大部分则是不明就里、人云亦云。
新版《红楼梦》在网上被诟病最多的,也是谩骂最厉害的,其实来源于几张所谓“剧照”。真是剧照吗?且来仔细看看。
图一,这是一张不明来历的网上图片,因为衣着暴露,被人故意说成是新版《红楼梦》的不雅剧照。http://s15/middle/56b01c69t8bbb0987498e&690
图二,这是最荒唐的一张,古时的船竟然出现了轮胎镜头;事实是什么?大家再看两张http://s9/middle/56b01c69t8ba7fa4eadf8&690
图三,大宝玉和小宝玉同时出现在画面里,这岂不是更大的笑话?
图四,制片人穿着现代服装,抱着小孩子也出现在了画面了?这是怎么了?
图五中的一片儿荷花,只是由于角度不同,就被挑出来说是穿帮。其实这种说话极其外行,别说是荷花,就算是小塑料袋也没什么,这种失误根本无关紧要。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经常还有话筒入镜,丝毫不影响整体质量。况且这是无中生有的诬陷。
http://s11/middle/56b01c69t8ba8085bf42a&690
图六中,瞪大了眼睛也没看清的远处楼房,愣是被圈了出来,当成穿帮。
http://s14/middle/56b01c69t8ba8099323bd&690
凡此种种,大多是牵强附会;更恶劣的是,干脆把其他电视剧里的不雅剧照拿过来,硬说是《红楼梦》。不知这算不算是指桑骂槐,若是,那可太含蓄了。其实稍微动点儿心思的观众不难看出,如果这一切都是栽赃,那恰恰说明新版《红楼梦》能让人挑剔的地方很少,那些抱有下流目的的人挖空心思尚且很难找到,不正说明《红楼梦》的制作精良吗?
新版《红楼梦》顶着压力终于要和全国更多的观众见面了,最终人们会明白那些无良无德的造谣者是何等可耻。这些人如同坐在青楼里操着皮肉生意的窑姐一样,看到大户人家有点儿喜事热闹起来,就担心自家受冷落没了生意。便从窗户上泼出一盆又一盆的脏水,企图搅黄人家的好事儿。在这里,我真诚地劝这些人一句:人家干得是光宗耀祖的正经生意,你家做的是没皮没脸的下流交易;人家家里请客绝耽误不了你家卖肉!千万想开!
作为一部要经受大众检验的名著翻拍,新版《红楼梦》有没有缺点,相信一定有,但绝不是那些别有用心的肤浅的网络流氓们说的。相信真正有文化、有见地的广大观众在看过以后,会掀起一个学习名著的高潮,同时热闹积极地讨论对该电视剧的见解。那将是新版《红楼梦》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