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三月三习俗
李山语 乡野黄梅
2017-03-30
农历三月初三是个很特别的日子。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又传: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描写了庙会盛况:“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还有传:三月三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古时称三月三为上巳节,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但黄梅人只认为:三月三是固定吃菜粑的日子。
三月三吃菜粑是黄梅人所特有的习俗,特别是乡下,家家户户必吃,男女老少必吃,说吃菜粑不生疮长疔。因此,家庭主妇们从初一忙起,洗米、舂粉、切菜、做粑,忙得不亦乐乎。
做菜粑的主要原料是米粉和芥菜,米粉一定要籼米粉,就是日常煮粥、煮饭的米舂成的。三月老芥菜,农家菜园里有的是。有的妇女讲究,还到田畈挖点米菜,(一种开黄花,淡绿色,毛茸茸的野菜),与芥菜合在一起,味道要好得多。制作方法也不复杂,只是要耽误点时间,旧时米粉是碓舂的,费时又费力,现在用机器,方便多了。
做菜粑的具体方法是:将芥菜切碎,放在开水里焯熟,沥干水后,与米粉混合在一起,揉拢,做成个,蒸熟。也有的将米粉炒熟后再和菜揉。近20年,妇女们做菜粑还加大蒜腊肉什么的,总之,什么好吃就放什么。
黄梅人三月三吃菜粑的习俗缘于四祖寺大医禅师道信。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四祖大医禅师道信的诞辰。四祖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由四祖道信亲手创建,当时县内流行疥疮,求医无果,一农夫将身患疥疮的8旬老母背到庙里求治,道信赐一药方:米粉与芥菜混合做粑,农夫依言,果真治愈,消息传开,患者结队来找大师。适逢三月初三庙会,大师亲至斋堂,做了很多菜粑,布施患者,使疥疮得到控制。凑巧,唐太宗李世纪也生了疥疮,听说道信药方奇效,便下诏书请大师进京医治。大师不去,只开了个方子,着人送到京城,太宗痊愈后便御赐金匾于大师,从此大师声名远播,鄂、赣、皖三省邻县人纷纷前来求方问药,消灾延寿,庙会也越做越大,后来发展成为聚朝山拜佛、物资交流、文化交流、游览观光为一体的综合集会。从此,吃芥菜粑成为黄梅人三月三所独有的节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多次在三月三这天组织四祖花桥物资交流大会,乡下人的很多农具,如犁弯、耙町、秧马、铁棍、蓑衣、斗笠等等,都到那里去买;本县黄梅剧团要在一天门街唱好几天戏,可惜这种集会后来被取消了,但吃芥菜粑的节俗一直延续至今。
黄梅人在三月三除了吃菜粑,还要吃地菜煮鸡蛋,也是为了预防疔疮。地菜的学名叫荠菜,跟米菜一样,也是一种生长在田头地角的野菜,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把它与别的菜放在一起炒,味道很特别,营养也丰富,黄梅人喜欢吃。
听安徽的一位朋友说,他们省舒城一带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的习俗。蒿子就是野生蒿子,蒿子粑就是用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原料做成的。说他们吃蒿子粑是为了“巴魂”。所谓“巴魂”,就是不让魂魄离开自己的身体。按迷信说法:人的魂魄在人身体前7步远的地方,吃了蒿子粑,魂魄就扒在肉体上,离不了体。与我们黄梅吃菜粑是为了纪念四祖道信大师做菜粑布施疥疮患者善举的成因不是一回事。
农历三月三之所以特别,还因为旧传这天是阴间的鬼节。旧传:古时阴阳界限没有现在这么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去阴间逛,特别是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没有一点约束,晚上,阴间街市十分热闹,到处张灯结彩,活人的魂魄纷纷去阴间逛街市,少数人还趁机去探望列祖列宗,雄鸡报晓时,鬼市收场,大多数游魂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却乐而忘返,仍留在阴间,第二天,他们在阳间的家人便哭声一片,请和尚道士念经画符为他们招魂,玩性小的游魂能被招回,玩性大的游魂七天后身体腐烂就回不了人间,因而阳间人十分恐惧。安徽舒城一带人三月三吃蒿子粑的习俗大约就是源于“鬼节”,吃蒿子粑“巴魂”,不让魂魄离开自己的身体,确保一家人的平安。
我们黄梅人旧时还有三月三晚上望鬼火的习俗,人们睏静醒后,(即晚10点钟后),将梯子搭在院墙上,登上梯子,可以望见野外的鬼火一蹦一蹦的,有的火大,有的火小;但公鸡一叫,鬼火便全没了,鬼怕公鸡。俗传:要是望见鬼火从哪个村里蹦出来,这个村不出三天就要死人。又传:“火影”高的人望不到鬼火。三月三后的连续三晚都能望到鬼火,第四天晚上便没有了。这种节俗也是源于“鬼节”。
实际上,“鬼火”就是磷火,人的骨骼里含有磷,人死后腐烂转化为磷化氢,磷化氢是一种气体物质,燃点很低,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便会燃烧,发出蓝色的光,农历三月气温升高,自然会出现磷火,这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