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骚扰电话”也是每个官员的必修课
杨 涛
“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要亲自受理电话,如有其他公务,应安排工作人员接听电话,并认真做好记录。”记者3月21日从山西省纪委、山西省委组织部了解到,为进一步严肃换届纪律,畅通反映渠道,两部门联合公布260名各市、县(市、区)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新京报3月22日》)
制度是很好,但执行到底怎么样呢?记者依照官方公开的信息,在260人公开名单中随机抽样33人,3人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没有关机的30人中,16人无人应答,4人正在通话。换一句话说,根据抽样调查的情况,手机能真正接通的不到四成。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很多,但是,我想有一个原因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恐怕有些官员嫌麻烦、怕骚扰。晋城市组织部长范丽霞说,畅通信息渠道,举措挺好。唯一的弊端是,骚扰电话多,挺影响工作。
的确,将领导干部的电话公之于众,这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受到的“骚扰”肯定不少。综合起来,大概有这几种,一是媒体记者的“骚扰”电话。太原市清徐县纪委书记刘永华说,全天接到3个陌生电话,“都是记者打的”,长治市组织部长王维卿说,昨天电话比较多,询问咨询的多一些,以媒体记者为主;二是一些不符合自己管辖范围内事务的“骚扰”电话,或者是发一些牢骚怪话的电话。太原市纪委书记弓跃说,自己的电话公开第一天,“电话很多,反映的问题方方面面,有自己的事情,也有别人的事情,还有人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晋城市组织部长范丽霞说,她还接到一些非管辖范围的投诉,比如拖欠工资、征地拆迁等;三是不排除一些试探性的电话,甚至是一些恶意骚扰电话。范丽霞还反映,大部分来电接通后对方不说话,“省外电话为主”。
如果从职责管辖的角度上讲,这些电话可以归结为“骚扰电话”,因为打电话的人要么并不是找自己办事、反映情况,要么反映的事情并不属于自己管辖,而且。客观地讲,这些电话也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牵扯了他们的精力。但话说回来,作为一个官员,容忍和应对一些所谓的“骚扰电话”也属于官员必修课。因为,官员掌握公共权力,就应当为民众服务,就应当接受民众的监督,就应当听取民众的呼声甚至是牢骚,接受和应对一些所谓“骚扰电话”也应当属于其履行职责的一部份。譬如说,接受记者的“骚扰电话”是官员天经地义的,因为官员负有向记者和公众进行信息公开和接受记者监督的义务。记者打电话“骚扰”官员,看看他到底有无按规定开通电话,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体现,官员必须接受这种监督。又譬如说,一些群众向官员反映他职责以外的事情或者发发牢骚,那么,官员也理应耐心地向群众作好解释,指点告状渠道。真正的可称得上是“骚扰电话”,只能是那些无事找事,反映虚假情况甚至辱骂的恶意电话。
况且,只要官员有诚心、应付得当,所谓的“骚扰电话”只会越来越少。比如说,如果官员能认真执行上级的规定,保持电话畅通,并且越来越多的地方也公布了领导干部的电话,那么,公布领导干部电话的事情就不会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记者也不需要再替上级来监督领导干部电话畅通问题,官员接到记者的电话会越来越少。再比如说,如果官员能耐心向群众作好解释,并大力进行政务公开和宣传,那么,向官员反映他职责之外的事情的电话也会越来越少。至于极少数恶意辱骂领导干部等的“骚扰电话”,只要官员本身站得正,再经过官员严词警告或者报警,相信也会越来越少。
所以,官员不可在公布电话后,视“骚扰电话”为畏途,从而关机或者不接听电话。相反,对于每个官员来说,容忍和从而应对“骚扰电话”应当成为每个官员的必修课,并应成为考核官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