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城管”难逃“妈妈城管”的宿命
杨 涛
今年2月末,合肥各大官方网站上,出现一则招考公告,合肥市城管局公开招聘城管队员。经过初选,3000多人得到笔试机会,第一学历不够本科的被淘汰者悻悻而归。最终,100名第一学历达到本科的幸运儿挤入了合肥市城管局的大门,其中包括11名硕士毕业生。他们的主要专业涉及法律、计算机、规划、广告美术、市政工程等。(《中国青年报》11月23日)
本科生、硕士生,所谓“天之骄子”也,不过,在如今就业难的背景下,能挤身进入城管这个公务员队伍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有些人在讨论“硕士城管”会不会大材小用的问题,这纯属“伪命题”,市场不相信眼泪,当本科生、硕士生遍街走时,城管职业已然是相对满意的职业了,我倒想问的是,便是“硕士城管”能改变城管的形象吗?
知识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高人的素质,“硕士城管”的亮相,比起以往从社会上的混混中招的城管来说,那肯定要增添城管的形象,而且,他们的执法肯定也要相对更文明、更规范、更和蔼一些。不过,以我个人的经验来推测,“硕士城管”肯定也难逃成都的“妈妈城管”的宿命。
为改善执法形象,推行“柔情执法”,
2009年8月10日起,成都200名身穿统一浅绿色马甲,头戴帽子,别着红色“文明劝导员”袖章的“妈妈城管”正式上岗。然而,“妈妈城管”
柔情摊贩永远不懂,她们在执法过程中频频挨骂甚至遭打,目前,仅在青羊区少城街道办事处,“妈妈城管”就从18人减少到10人,全市流失人数至少有50多人。
“硕士城管”将会与“妈妈城管”面临同样的问题。“硕士城管”态度再和蔼、执法再文明,但在你的这份柔情背后仍然掩饰不住的杀机是,要让他们不要在街面上出现,威胁到的是他们的饭碗。在饭碗与柔情之间,摊贩永远选择饭碗,他们或者是抗拒或者是打游击。而对于“硕士城管”来说,他们同样面临着上级的压力,他们的执法必须有效率而且有成果,最终还是不得不要依靠强制措施,正如合肥城管的一位老队员对这些高学历的城管所说--“不采取强制措施,解决不了问题。”“硕士城管”虽然不会像“妈妈城管”一样流失,但在面对无法解决问题时,仍然会可能迷信暴力,走上老城管的道路。
城管与摊贩的冲突问题,有城管是否文明、规范执法问题,但更实质的问题在于城市的管理者的执政理念的问题,是否追求城市表面的光鲜、漂亮,还是考虑到一些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和市民的生活方便,允许在光鲜外表之上的一些貌似无序;是否允许那些摊贩一定的生存空间,让他们能纳入城市之中的问题。而这些核心问题,是城市的决策者才能决定,作为具体执行者的城管,也许在文明执法上可以提高,但是,对于城管的政策方向,本身并无多大的发言权。合肥的高学历城管王文峰在执法中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当他劝导别人不要在此经营时,对方反问,该在哪里经营?因此,如果城市的管理者坚持赶尽杀绝流动商贩,便是博士来当城管执法,大概也无法解开城管与摊贩的死结。
前不久,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登记事项不包括经营场所”。媒体与公众普遍将此解读为“流动商贩合法化”。但是,流动商贩如何真正在城市中合法生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天,要让“硕士城管”文明、温情执法能真正起到效果,仍然依赖于流动商贩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仍然依赖于城管管理者的执政理念的转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