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门”的死结在于公权的傲慢
(2009-07-30 22:49: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涛之评论 |
“替身门”的死结在于公权的傲慢
轰动一时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有了一审结果,但该结果并未使这起事件就此落幕。7月24日,谭卓父亲谭跃向检察机关和法院寄去了抗诉申请书和申诉书。抗诉申请书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一审判决的罪名定性问题。谭跃说他从没认同过“交通肇事罪”的罪名,至今仍坚持胡斌犯的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二是胡斌“替身”的问题。对于西湖法院日前发布的辟谣通告,谭跃认为“没有说服力,毫无意义,就是假的替身也会这样回答问题”。他希望上级司法机关认真对待此事,依法采取公开、公正、透明的方法对真假胡斌进行身份鉴定,以释大家的疑虑。(中新网7月28)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却是愈演愈复杂,西湖区法院称网民的质疑是无稽之谈,而网民则指责公权部门试图在隐瞒什么,双方之间的不信任程度越发加剧。我看,这种对立情绪主要责任在于公权的傲慢。
我丝毫不怀疑西湖区法院的诚意,也认为他们确实做了他们通报中所说的事情。但站在一位网民的立场,我更希望西湖区法院能放下身段,不要急于下结论,能做更多的细致调查工作。其一,西湖区法院虽然在送达起诉书副本和庭审时核实了胡斌的身份,但这只是一种口头询问,正如谭跃所说“就是假的替身也会这样回答问题”,这就不能保证这个胡斌是真的;其二,西湖区法院只能保证在法院的诉讼阶段,被告人没有被“调包”,但在起诉和侦查阶段,就很难说了,如果在侦查之始胡斌就被“调包”了,那么,法院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否定“调包”的事实。何况,胡斌出事伊始,就没有立即被刑拘,而且警方开始还搞出个“70码”结论,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其三,鉴于“华南虎照”等事件,网民对于某些公权部门的公信本身就有极大的怀疑,在没有出示足够的证据之前,网民也不会轻易相信西湖区法院的结论。因此,西湖区法院从一开始不是发布谨慎的结论,而是讥讽网民的质疑是“无稽之谈”,这种傲慢与偏见,必然会产生更严重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