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真正热爱服装的狂热份子来说,服装仅仅是作为遮体和保暖功用的话,也太令人沮丧了。幸好还有像Hussein Chalayan这样的人为服装正名,他将服装推到了建筑、科技、当代艺术、人类学、哲学的高度,呈现出未来主义的气息。他的设计是一种概念,一种语言,以超前的意识带领我们看看服装在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站在现代时装设计的最前线,两度获得“英国年度设计师大奖”的Hussein Chalayan,向来以挑战使用新材料、对新技术采开放态度闻名,他还担当了PUMA运动时尚设计的创意总监。2009年的1月22日至5月17日,伦敦设计博物馆与PUMA联合举办了主题为“From fashion and back”的展览,首次全面呈现Hussein Chalayan在英国跨越15年的时装设计工作。第二年也在东京有过这个展览,想来如果在中国展览,去看的不会是像Chanel之类的奢侈品牌展览那样都是芸芸大众。
整个作品展由字母A到V贯穿,展览所占据的空间并不大,但每一个部分都经过精心的策划以契合主题,恰到好处地烘托出Hussein Chalayan前卫艺术性的创作风格。
“From fashion and back”体现了Hussein Chalayan极具实验性的企划,从中你可以探索他的创作途径、灵感,以及许多对他影响深远的文化主题,例如:文化认同、流离失所或迁徙,而展览内容当然少不了知名系列作品:将家具转化为服装的“Afterwords”系列,让服装成为可穿脱、携带的建筑;结合LED科技与流行时尚,“Airbone”以一万五千颗LED灯与Swarovsky水晶组成,让整件服装变化闪烁,形成不需要风吹拂,却能自我变化的绚丽景象;或尝试将飞航材料取代柔软布料,组装成“Before Minus Now”,并装置遥控功能,可随意改变服装形状,让服装与机械再次混淆;同样玩弄灯光的“Readings”,则是将机舱内的阅读投射灯作为表现媒材,以200多盏雷射灯组成服装,让衣服本身就成为一场华丽的秀。
15年的心血结晶也透露着Hussein Chalayan的生活轨迹:一个出生在塞浦路斯岛国的少年,被后来离异的父母带到英国,并由此展开求学、思考、迷茫和探索的历程。秀台上的场景和展厅中的装置相互重叠,每个展厅都可以被理解为生活片断被观念化后的升华。
挑战先入为主的观念,Hussein Chalayan不断探索时装的概念与表现方式,甚至颠覆衣服的定义,让它不再是印象中遮身蔽体的机能物。时尚之外,他也跨足多项艺术活动,包括短片《时空冥想》(Temporal Meditations)、《广场通行》(Place to Passage)和《麻醉剂》(Anaesthetics)。甚至代表土耳其参加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融合建筑、设计、哲学、人类学、科学和科技元素,Hussein Chalayan将“美”与“穿着”做了独特的诠释与结合,他的时装甚至跳脱时尚本身,成为人类共通的议题,并为人们开创窥看未来时装的窗孔。
他热衷于进行试验,比如把铁块敷设进衣料,埋葬在花园里看看它们是如何腐烂的,或者设计出无袖和无袖窿的绷带服装。撇开他那些充满各种复杂动因的“时装装置”、“时装雕塑”与“时装行为艺术”不谈,就那些可实际穿着的服装而言,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造型,甚至到处充盈了经典的“A字裙”。可他最强悍的地方在于能通过新颖的剪裁与面料,实现抽象而复杂的视觉效果,展示出一种全新的服装景观。这也得归功于他的博学,他在柔软的布料上,运用了许多显而易见的建筑设计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