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2011-08-10 18:54:30)
标签:
东门《三字经》沈周唐伯虎点秋香明四家教育 |
分类: 三字经讲解 |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三字经》接下讲的是:苟不教性乃迁。什么意思啊?如果不去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这个教可以理解成两方面,如果不去教育他或者人不接受教育的话,性乃迁,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你的人的本性坏的东西就会生发出来。周处,前面周处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苟不教性乃迁嘛。而教之道贵以专,教育的道,根本大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最珍贵的是什么:专一。在《三字经》里,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
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的这一点。我们知道明朝著名的一个书画家唐伯虎唐寅,这大家都知道。当然恐怕现在好多人知道唐伯虎还是因为周星驰,因为有《唐伯虎点秋香》大家都知道。那在历史上的唐伯虎,是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明四家。了不起的才子,风流才子,大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性很好,不错,有天赋。很早啊,这个绘画就小有名声,所以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很了不起的一位女性,就觉得你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你不行,你必须专心致志,好好给我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那么母亲就跟唐伯虎讲了,沈周那个时候已经成名了,大画家,就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给你理好包裹,理好行李,你,当然妈妈不舍得,但是为了你的前途,你去跟沈周学画。那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地去拜沈周为师。到了沈周那里,稍微学了几年,一两年,唐伯虎发现,哎,自己很不错嘛,再看看老师的画,也不见得比我强到哪里去,我这也很不错,又开始动了这个脑筋,又不太专心。想回家,想家了,我想回家。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说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让他回去吧,不用再学了,他不是觉得不错吗。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这个饭菜送到院子里的一间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呢,唐伯虎从来没去过。
(画外音:这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让唐伯虎到这里来呢?而唐伯虎的这次经历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唐伯虎走进这间房子一看,哎呀,发现这个房子怪了,怎么天底下有这样的房子,怎么怪呢,这房子居然有四扇门!他进去一扇门,东南西北各一扇门,而每一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一道门外边姹紫嫣红,那一道门外边莺歌燕舞,这一道门外边流水潺潺。唐伯虎好玩啊,他不专心啊,他一看,呦,这师傅可真够坏的啊,原来花园里有那么好玩的去处他不告诉我,我今天满师了,他告诉我了。我也先不吃饭了,我先出去看看。往东门想去看姹紫嫣红,看花的时候,咚,一下,撞一包;往南门想去看莺歌燕舞的时候,咚一下,撞一包;往西门想去看小溪潺潺的时候,咚一下,又一包,头上仨包。这才明白,全是沈周在墙上画的。沈周在墙上画了三扇门,画了外边的风景,唐伯虎一下明白,他聪明,他天性还是够的,原来画无止境,自己这点还差远了。那这个时候沈周就进来了,唐伯虎啊,吃完饭你可以走了。别学了,你很厉害。唐伯虎扑通跪下,老师,您还是再让我跟您好好学几年。从今往后,专心致志,又学了好多年。那这个时候呢,沈周就告诉他,你真可以走了,你已经学有所成,不必再跟着我。唐伯虎的性格也已经改了,就自己下厨去做一桌菜,谢师宴,来感谢老师对他的栽培。他又把菜做好一桌放到房间里,那么这个菜里面有鱼嘛,江南嘛,鱼虾多。旁边跳过来一只馋猫,要来吃这个鱼。唐伯虎当然就要把这猫给赶走,不能让它吃了,师傅没吃。这猫一窜,朝东墙上的窗口想逃出去,啪,这猫撞一个包掉下来了。这猫爬起来往南墙跑,那儿有一窗,啪,又掉下来,猫也撞了仨包。唐伯虎自己忘了,自己在练习绘画的时候,在墙上画了三扇窗,这猫也分不出来。这个故事无非是要说明,你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必须持之以恒,你才会有所成。
那么《三字经》接下来还讲述了好多关于学习环境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把一个孩子比喻成花朵的话,那么他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就是花朵所赖以生长,所赖以开放的土壤。我们应该为学习中的孩子准备什么样的土壤条件?我们应该给他创造什么样的外部环境?请大家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