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9月8日发布《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甚至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工资不及同龄农民工。专家建议高校按市场需求来确定专业和招生规模,并考虑建立“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据某些统计数据表明,农民工现在的月薪收入为1400左右,而刚刚就业的大学生往往收入在1000元左右。消息传开后,不少人为此奋笔疾书,或大声疾呼,认为失之偏颇,甚至多少年前“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种声音又冒了出来,还有人居然反思这种现象羞辱了谁?!
笔者认为,大学生工资低于农民工工资很正常。因为笔者正好工作在一个建筑施工企业,并且还是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从身处的环境而言,就我们南京江宁这个地区而言,1400的月薪应该是接近农民工的最低工资了,低于这个数,你就很难找到干活的人了!用通常的话说,这只是“小工”的待遇,即那些最没有技术含量,只需要拎拎泥水桶的活计挣到的钱。稍微有点技术活的“大工”,比如可以独立砌墙的瓦匠、手艺熟练的木工等、有个上岗证的甚至“半吊子”电工等,月薪应该在2500-3000元左右。农民工的概念大呢,好多打工者都是农民工呢,现在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过去“泥腿子”那种概念,现在,嘿,好像想当农民还不容易呢。据笔者所知,现在多少当初从农村迁到城市的人都眼巴巴地想把户口迁回去恢复农民身份呢,因为农村空气好,环保,另外可以分块宅基地造房子,多美的事,花个十来二十万不就建成别墅了,在城里,这价钱可是半套房子也难买下来!
扯远了,回归正题,每年建工系统都会在“五一”劳动节前夕举办“建筑工人技能大赛”,对于优胜者,回报十分优厚,获奖的名次“含金量”较高,包括可以破格定级,直接晋升为高级技工,或者被推选为劳模等。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激励和促进农民工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大批农民工正在成为知识型、实用型的劳动人才。
下面再来谈谈大学生,现在“大学生”也是个太宽泛的概念。和八十年代不同了,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简直可以套用一句话说“如果掉下个石子,能砸到三个大学生。”大学越办越多,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一生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再说句不太中听的,要看是什么大学呢,有的所谓“大学”水份多着呢,几乎等同于花钱买文凭,说好听点就是给你个进大学校门学习的机会。
因为笔者从事的工作,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接触的也不少,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很会自己宠自己,有的缺少吃苦和敬业精神,有的小事不愿干、大事又做不好等等。比如,仅仅就“文员”这个最普通岗位而言,几乎所有的应聘大学生简历上都会写“熟练操作办公软件word"等,可是,仅仅让他们打印一张《通知》或简表,就可以发现细节上的多处不足,而他们通常是浑然不觉,自我感觉良好的。当然,这只是工作经验的问题,就是说,仅仅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刚毕业大学生的能力离社会对个人能力的基本需求还相差甚远,大学毕业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够适应工作,这期间,接收你的单位可以说是给你一个学习的过程和积累的机会,那么,月薪1000元左右有什么奇怪的?!
诚然,再说一遍,“大学生”和“农民工”都是两个太大的概念,甚至不能笼统地放在一起比较,笔者也只是结合自己工作泛泛地谈一些感受,把这两个概念中较低的岗位做了个粗略地比较。同时更想强调的是,农民工中现在大学毕业生不乏其人(很多工民建专业的大学生就愿意从最底层做起),就像公交车驾驶员中大学生也占相当比例一样,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奇怪的是偏偏一些写文章的人没有“与时俱进”,头脑里还把“大学生”和“农民工”做有知识和无知识的甚至是其他意义上的区分,这种思想明显落伍了。现在的社会,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市场经济,条条大路通罗马,企业用人观念已经普遍从重视文凭向重视能力方面转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