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bimg.126.net/photo/aLGJmOe_tvgIRO1ndezAAQ==/3103543093212038890.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Vy0XzEgImtTECy9gdXRqOQ==/3103543093212038902.jpg
民工子女的一座文学舞台
——记南京市沙洲中学“融合”文学社
吕晨 李萍
在南京市建邺区,有一座郁郁葱葱的校园——沙洲中学。这所创建于1965年的普通初级中学,敞开大海一样的怀抱,接纳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涓涓细流!
沙洲中学是建邺区唯一一所招收民工子女的公办初中,目前学校民工子女已占全校学生90%,学生的父母大多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打工者。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感到责任重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去关心、教育每一个外来工的孩子,大家都清醒的意识到“一定不能让外来工的孩子再走缺乏知识、缺乏文化的路”,以爱的春雨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以“激励、融合、赏识、期待”来教育孩子们,让他们在爱中自尊、自信、自强,在古城南京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搭建一个展现才华的文学舞台,学校于2007年成立了融合文学社。
融合文学社成立以来,把开展社团活动作为自身发展的载体,开展了文学讲座、文学交流、寻访大家和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全校13个班,班班都成立了文学分社,而且都起了很雅致的名字,例如陶然居、昕呓坊、清香斋等,学生们兴奋地灌溉着内心的花朵,畅想春天和未来。各文学分社立足于校园,每周三下午三点半至五点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开展活动,在假期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融合文学社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当代著名教育家,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乡村教育,今年也来到沙洲中学参观访问,对“小学校做融合教育大文章”的构想和举措十分赞赏, 杨校长目前正承担中央教科所30集农村班主任培训的电教片编辑拍摄项目,他希望拍摄一集关于沙洲中学融合教育的45分钟录像片,在全国农村学校推广“融合教育”的经验和成果。
江苏作协党组副书记范小青多次在会议上呼吁作家们去给民工孩子义务上课,并亲自打电话过问此事。
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屏子主动前来给孩子们开设文学讲座,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带来了央视七套拍摄的纪录片《打工诗人屏子》,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文学与人生。学生们受益匪浅,不仅获得了文学的启迪,同时也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屏子被聘为文学社的顾问。
由于外来工子女学习基础薄弱,作文功底薄弱,为激励他们参与写作的热情和自信心,沙洲中学每学期都举办“融合杯”征文活动,先后以《献给母亲的歌》、《谢谢你,老师》、《美哉,我的家乡》和《南京,我的第二故乡》为主题开始征文活动,以此为契机,激励、赏识、鼓励每位外来工子女参与写作,克服畏难心理,敢于挑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征文活动,不仅提高了整体外来工子女的写作能力,而且使得一些在写作方面有所特长的孩子脱颖而出。师生们还一起设计了独具一格的“融合杯”主题征文的证书,为融合文学社注入了文化内涵。
来自淮安和安徽滁州的仲宁、张秋悦两位学生,他们的作文《歌声永远响起》、《千万别放弃希望》在《扬子晚报》发表,学校特地在升旗仪式时进行表扬,鼓励全校学生向她学习,并奖励她们50元书券。
2008年10月,文学社把学生获奖作文汇编成集,印刷出《融合文学社作文集》,屏子女士欣喜地为文集写了序。她在序言中写道:“激动而兴奋不已!不,我应该用更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动而振奋不已!为孩子飞扬的灵气和才气,清新而朴实的文笔,以及字里行间潺潺流淌着的泉水般的情感,为整本诗文集呈现出来的善良、美好、温润和纯真!”
仅仅两年,融合文学社已发展社员近二百人,社团骨干学生已从最初的6人增加到78人,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文学,校园的石凳上随处可见捧着书阅读的学生,融合文学社的橱窗里展现的好文章一篇又一篇,社团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文学社的成立,成就了多少民工孩子的文学梦想,两年来,近二百名社员在省市区作文竞赛中获奖达二百多人次,同时还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省级报刊上。
融合文学社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如一片沃土,呵护并培育着每一粒种子的梦想,现在已萌发出一片喜人的勃勃生机!这些来自异乡的孩子,满怀着文学的希望与憧憬,以崭新的姿态激扬文字、挥洒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