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震撼于唐中宗定陵前的石狮子,高大威猛,尽显大唐气象。有人说你到武则天她妈的墓顺陵去看看,那儿的石狮子才是最高大威猛的,
是唐代石雕之冠。
一个薄阴的天气,我们来到距离咸阳飞机场不远的唐顺陵。这是一个保护相对完好的陵墓,整个陵区野草萋萋,草中开着小黄花,空旷而寂静。只是离机场很近,不时有飞机轰鸣着像大鸟一样掠过。
顺陵的石雕的确不同凡响,不仅有狮子,还有天禄,不仅有蹲狮,
还有走狮。而且东西南北四个门都有一对石狮子,个个完好无损,造型各异,体态巨大生动。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打磨,石狮子愈发浑圆丰满,大唐的风韵在它们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武则天之母杨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九月,年92岁。初赠晋国夫人,以王妃礼埋葬于咸阳洪渎塬上,称杨氏墓,墓园及石刻一如旧制。
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距登上帝位仅咫尺之遥,为抬高身价,追尊其父为“忠孝太皇”,母杨氏也被尊为“忠孝太后”,杨氏墓改称“顺义陵”。武则天正式称帝后,为了和自己的地位相称,于天圣二年(691年)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其陵为“顺陵”。随着武则天地位的改变,对陵园屡屡进行扩建最后的陵园面积比当初增加了12倍,居然超过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的献陵面积近乎一倍。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奉武则天之命,一通由杨氏的孙子、梁王武三思撰文,外孙、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书丹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又称《顺陵碑》),立于顺陵南门的司马道旁。这通高约10米的巨碑,全文4300字,刻字方正规范,间有篆隶,字迹娟秀俊美,其中还有武则天新造字16个,是唐初的一通名碑。(只可惜这通碑在明朝的大地震中被震倒,且断成几截,残碑在现今咸阳博物馆还能看到。)同时,武则天还下令,征集天下的能工巧匠,精选石料,僭越先朝帝陵的制度,超标准地为顺陵雕造了多尊巨型石刻。不过,顺陵的墓主杨氏毕竟不是真的帝王之后,所以不但不为世人所承认,还成了李唐后代泄愤的场所。开元元年(713年),刚登上帝位的唐玄宗即下诏削去杨氏的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十分明确地将顺陵改称王妃墓,顺陵之名也不复存在。顺陵虽然不是帝陵,但它是唐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处皇家外戚陵园,石刻气势雄伟,在唐代陵墓中最为杰出。
(手机拍摄)
天禄。天禄为瑞兽,其形状头似鹿,一名“天鹿”。又因头长一角,俗称“独角兽”。身似牛,足为马蹄,垂尾与座连线,并长有双翅,这是一种想像中的鹿的变形。一些学者认为,鹿是一种吉祥的动物,换上牛身,取其忠厚善良,勤恳不怠;换上马蹄,使之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再增添双翼,能凌空而起,飞向任何一个地方,因此天禄是守护陵园最理想的神兽。
顺陵的两只天禄石刻为圆雕。身高连底座为4.5米,长4.2米,宽1.9米。体积之大,腹下可容纳几个人。形体高大,结构夸张,对于头部和双翅的雕刻更加精致,鹿的个性和神情得以充分显示出来。双翅刻成卷云纹浮雕,华美而充满生气。天禄形体与底座连接在一起,制作时必须选择超过整体体积的一块巨石,充分显示出唐代雕刻家的创作气魄和雕造技艺。
顺陵前的走狮。
唐代以前,陵墓前主要列置的是天禄和避邪,以虎为原形雕刻,汉以后这种神兽兼有了虎、狮二者的特点,并且狮的成分越来越多。石狮彻底取代了天禄、避邪和石虎在帝陵石刻中的地位,是由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开始的,以后历代帝陵石刻中所沿袭。
中国古代帝陵以石狮为门兽的思想,主要来源佛教的影响。狮子产于非洲和西亚地区,随着丝绸之路i的开通,东西方交往,狮子开始运到中国。唐朝中西交往更加频繁,这些国家将狮子作为珍贵贡品献给中国。狮子的到来,伴随的是有关狮子的神话传说和崇奉信仰一同传播到东方,尤其是狮子在佛教中的地位独特,随着佛教的兴盛,狮文化也传播开来,渐渐人们把它置于陵前代替避邪把守大门。
北门的石狮。
西门的石狮。
东门的石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