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法家萧娴书法欣赏

标签:
杂谈 |




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萧娴三岁随父移居广州,五岁丧母。七岁时摹仿父亲写了一幅字,劲健的笔力和豪放的气概令父亲欣喜不已,开始认真教她学习书法。
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举成大厦落成典礼,萧娴写了一副丈二对联送
去祝贺,联语是父亲拟的:
二十岁时随父亲移居上海。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偶然见到萧娴临写的《散氏盘》,大为赞赏,题诗相赠,称赞她“雄深苍浑此才难”,又推许她将会成为“卫(琰)管(道升)”那样的女性书家代表人物。
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三九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江达正在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站 任职,见东北沦陷,决然同返南京。随后“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七七”事变愈演愈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江萧夫妇与众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一 样,辗转流亡于江西、四川、青海、兰州等省份,备受奔波与饥寒之苦,直至抗战胜利后一年,才返回南京。此时老父已于去年病逝于上海。
南京解放后,萧娴入华东革大学习,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自己在玄武湖家中为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夫妇俩又参加民革的活动。一九六三江达病逝,次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不久“文革”开始,萧娴被迫为居委会抄写大学报,交代旧社会关系等等,心情极为抑郁。
直至浩劫结束,大书法家萧娴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毕生钟爱的法艺术,迎来了书法生涯最灿烂的顶峰时期。
她先后荣任中国书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后在南京、济南、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书名远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为她出版书法选集多种。
一九九七年元月十六逝世,享年九十五岁,江苏省为她举办了隆重的告别仪式,江浦县建萧娴纪念馆。
贵阳市政府为此在名胜翠微阁设立了萧娴先生法书陈列馆,馆名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写。馆中常年陈列萧书,供市民观赏。
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书法影响极深。其书法作品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
受康有为影响,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