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周六,大雾。连日来西安的雾霾天气已形成中重度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到全国倒数第一。
劣质的空气加上一周的忙碌,突然感觉到很疲惫,很疲惫。本以大雾为由不想进山,呆在家里好好休息休息,但架不住老公和好友的怂恿,挣扎着还是进山了。
路上临时决定到位于户县的石镜峪看看。车停在石镜峪口的五泉村,开始登山的时候,疲惫感顿消,清新而凛冽的空气刺激的人立马抖擞起来,大山总是这样让我“重新得力,如鹰展翅上腾”。
也很庆幸,这一天我们能够逃离重度污染的西安城,躲进大山畅快地呼吸这清新的空气,让我们的肺好好清爽一下。

我们的目标是从石镜峪穿甘峪。石镜峪因为峪内有一块巨大如镜的黑石而得名。在山民的指点下,我们开始登山,冬日的路边有很多这样一簇一簇干枯的毛毛花,不知其名,却有一种别样的美。
石镜峪位于户县蒋村镇五泉村南,《户县地名志》载:“南北走向,谷长5公里许,宽2
-12米,西谷内坡半一石,光亮如镜,故名石镜峪。”
清乾隆十四年版《周至县志》又注:“五泉岭半有石,方余丈,莹如明镜,远照长安。”据此证明,石镜峪确应与峪内石镜有关。
传说,唐朝初年,石镜峪里一山洞中住有一黑妖,常下山为害百姓,玉帝闻知,派天兵天将下凡降妖,那黑妖见天兵天将下界赶紧钻进黑风洞不出来,天兵天将没有办法。后来玉帝又请老君下界降妖,老君(一说为太白金星)差其二童带宝镜置此山中,黑妖从此不再敢出洞扰害百姓。宝镜受秦岭霞露沐浴,年积月累,得乾坤灵气,镇妖除魔,后化做石镜一块永镇峪内,石镜峪因此得名。

半山腰竟是一座教堂名圣母山天主教堂。一块石碑上有这样的记载:1930年,时任关中地区主教的意大利传教士戴夏德为方便户县教友朝圣聚会,几经勘察,行程百里,见该处酷似主耶稣受难的各各它山,且环境优美,拟建教堂,终因染疾而殁而未果。1946年,周至教区委派卢久思来户出任本堂神父,完成戴氏未竟之志。卢神父粗衣草履,背砖采石,于此建成土木结构三间圣殿,四间厦房,内外场地可容千人,文革时教堂被毁,1999年又恢复重建。

教堂的门锁着,我们只在外围转了转,在一面墙上,有张学良的诗三首,诵读一遍,耐人寻味。

教堂背后的山坡,是一片草地,像是特别栽种上去的。草地上一条小径通向远处的树林。对了,在教堂的前方是一片森森的如碗口粗的柏树,同行的姚兄说这片柏树的树龄应有七八十岁,大概与最早的圣母教堂同龄。

走过圣母堂,开始进入崎岖陡峭的山路,有很长一段在悬崖边上。路上遇到了另一支登山的队伍,领队叫琴姐,是位女士,他们此行的路线和我们一致,我们就跟着亲姐一起走。不断地拔高,雾很大,能见度只有一二十米,越往上,也越冷,雾凝为霜,周围的世界开始变得一片洁白。洁白的冰霜中有几片绿色的树叶显得格外醒目。

一条小径斜向一边,在周围一片白色的世界中,竟有几分神秘,我好奇地想看看这小径会通向哪里?

小径的尽头是一所小小的庙宇,雾凇掩映,不胜寒冷。

又回到山路上,雾更大,周围一切越发显得白茫茫一片了。

植物的根根稍稍都被冰霜包裹住了,唯有山径是土黄色的。

通过这条黄色的山径,我们到达了一个叫五泉岭的地方,此地一片平坦,有房屋数间,松柏环绕,常年住着一位出家人,还有一只黑色的小狗。

姚兄开始做饭,我开始四下里转悠,还见到一位老外驴友,穿蓝色冲锋衣戴黑帽,站在松下的那位便是。

这几棵松柏甚是奇特,像是浑身长了毛发一般。

还有一棵柳树,除了树干是黑的,万千垂下的枝条全是白的。

这芦苇,也被冰霜压得抬不起头。

路遇一位热心的户县驴友,他说他已经不下30次来到五泉岭,五泉岭之所以叫五泉岭,是因为这山顶有五眼泉,终年不枯,他领着我一一查看,果不其然看到了五眼泉水,泉水虽已结冰,但分明是泉眼。

他又告诉我五泉岭之所以有五眼泉水,是因为这地方很平坦,而周围全是高山,水往低处流,才在这里形成泉水。而且站在五泉岭,可以看到石镜峪那块如镜子一样的黑石,只是今天雾气太大啥也看不见了。

吃罢午餐,我们开始继续前行,穿过一片芦苇荡,又开始拔高,至此已感受到五泉岭就是高山环绕中的一片小盆地,只是这小盆地在高处而已。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在山岭上走,要穿过上下左右全是枯叶的树林。

还要穿过一段怪石嶙峋的峭壁。


经过一段急速下降以后,我们渐渐步入坦途。

山路上看到这样黄色的像腊梅一样的花,闻一闻,没有任何味道。很希望山中有腊梅花开,暗香袭来,踏雪寻梅,多富有诗意啊,就权当这花就是腊梅花吧。
本想从甘峪出山,但走了一整,发现我们转了一个圈又走回了石镜峪,阴差阳错倒也是好事。此时已经天黑,雾大的要命,环山路上没有路灯,车子几乎在黑暗中摸索,安全回到家中已是晚上9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