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小长假三天,本打算进山,因为下雨泡汤了。
休假的最后一天中午,天气突然放晴,蓝天显现,便决定立即进山,哪怕到山里透透气也好。时间已是午后,我们决定进沣峪口,爬一爬净业寺的凤凰山,从凤凰寺到卧佛寺,从卧佛寺再到丰德寺下山,这三个寺院相距不远,切都是古寺。


连日的雨水使得沣河水暴涨。激流卷着浪花冲击着岩石发出震耳的轰鸣,第一次看到沣河的水有这么大。

净业寺所在的山为秦岭的凤凰山,山门口有一株高大的芭蕉树,宽大的叶子舒展着雨后的清新与碧绿,尘埃不染。

一路拾级而上,雨水形成几道溪流自上而下哗哗流着,令人想起王维“山中一夜雨,树杪万重泉”的诗句,路上多有石刻,其中一块大石上刻有“于平常处见禅境”的句子。

爬到半山腰,有一大块平地,从这里可以俯瞰沣峪河道和万千群山。

净业寺就位于山腰,坐北朝南,东接青华山,西临沣峪河,是我国佛教律宗的发祥地。
净业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道宣律师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数千人,著名的有大慈、文纲和文纲的弟子道岸、道宗等,后由道宗的再传弟子鉴真将律学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祖师。寺前有一株唐朝的空心古槐,“文革”期间已枯,上世纪80年代後又奇迹般的复活。




净业寺里非常清幽,庭院里遍植嘉木,有一棵百年以上的白玉兰,每到清明前后,花开满树,成为寺里的一大景观。

通过净业寺的后院,继续往上攀爬,就到了凤凰山的最高峰,山峰极其陡峭,很多地方没有抓手,下临无地,令人望而生畏。

令人惊叹的是山峰上几乎无土,但顽强的树木硬是从石头的缝隙里成长起来,洋溢着不屈的生命力量。


最高处为净业塔。净业塔东边有一条山路通往青华山卧佛寺。

卧佛寺里有一尊巨大的卧佛,寺里有白色的潘龙松等古木。



卧佛寺位于秦岭北麓,青华山正顶,寺院凌空盘旋在悬崖峭壁上,上下五层,气势非凡。寺院始建于唐朝武德初年(即公元618年)。
卧佛寺的得名来自一层石壁雕凿的如来卧佛。如来佛侧躺在四拱石洞之中,身长十余米,为全国室内四大石佛之一。卧佛创于何年何月已无法考证,据说有一道人因出行,要把借东海龙王用来炼丹用的两口大铁锅还给龙王,如来佛好为人解难,说天亮前一定给他送到。此事正巧被吕洞宾听到,吕洞宾爱开玩笑,就在如来佛必经之路青华山上藏身,当如来佛用铁扁担挑着两口大铁锅腾云驾雾路过时,吕洞宾学公鸡早上打鸣。其实当时离天亮还早,如来佛一听鸡都叫了,看来天亮前是送不到东海龙王那了,干脆先睡一觉再说了,把扁担一扔,到头就睡,所以才留下这个石佛。从石佛的雕凿面相阔面大耳来看应该是唐朝的雕塑风格。后来寺院被毁,直到清朝道光元年(即公元1821年)有一位本然禅师看中此地,欲修建一座四大天王宝殿,在破土时才发掘出卧佛圣身,卧佛寺得以重建。

丰德寺就在净业寺旁边,处在沣峪口山口的地方。每次路过丰德寺的庙门,从来没有进去过,似乎也觉得里面没有什么。那里知道,我们以往看到也只不过是丰德寺的庙门而已,真正的丰德寺也位在半山腰上。寺内古木繁花,大殿里传出悠扬的诵经声,尤其是大殿门外两棵相互纠缠的凌霄古柏,让人叹为观止。



据传北周武帝灭法时,此地乃禅僧智藏隐居之所,开皇三年(583年)正式定居于此。隋文帝时以其道望隆广,多所施赐,并诏以所住寺为丰德寺。唐贞观十六年(642)至十九年,隔壁净业寺的主持道宣住此,撰成《比丘尼钞》3卷(今作6卷),后一度参与玄奘译场工作。贞观二十年,道宣复返丰德寺,将前作《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1卷扩充为2卷,将《羯磨疏》2卷增为4卷。永徽二年(651),又将《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及此戒本《疏》进行增订。至此,南山律宗宗义大备,而丰德寺成了他完善本宗理论的重要场所,由此看来,净业寺丰德寺都与佛教律宗的祖师道宣有关,同为律宗祖庭。


记得当年在崂山见到过凌霄花缠绕古柏的景观,当时人们戏称为“小妹傍大款”。今日在丰德寺再看到如此景观更为震惊,因为在崂山只是一株凌霄花缠上了一株古柏,这里则是对称的两棵。
扭曲的树干为凌霄花,笔直的树干为柏树,它们就位于沣德寺大雄宝殿的门前,相传这是唐代佛教信徒精心设计栽植而成。
每年7~8月间,古柏苍翠,攀援的凌霄花绽放出杏红色花朵,交相辉映,非常美丽。


在丰德寺之上,俯瞰脚下的长安故地真是沃野千里,由此也更感到秦岭的伟大,他像父亲一样拥抱着长安,从秦岭72峪中流出的条条河水滋润着长安,古往今来,它给多少文人墨客以安慰以灵感,又有多少隐居修行遁入空门的男女走进秦岭,从而成为大秦岭中的“空谷幽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