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游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包括祖居、故居、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今是绍兴的一张名片,在绍兴古往今来灿烂的历史星空里,鲁迅属于最耀眼的几颗星中的一颗,到绍兴不去鲁迅故里似乎等于没来过绍兴。我们到绍兴的第一站就是去鲁迅故里参观。

鲁迅的故里如今是一条街,街上青石铺路,两旁店铺林立,店铺后面有窄窄的一条河,河里有鲁迅说过的乌篷船。

清晨的阳光洒满了石板路,小河如镜子一般倒映着古老的墙壁和斑驳的树影。

鲁迅的故乡绍兴可以说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鲁迅在《越铎出世辞》里有这样的描写: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光络绎,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
鲁迅的故乡是典型的水乡,小桥流水人家,不过现代城市的发展令绍兴的水乡已大大萎缩了。

鲁迅的祖先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其祖父是清朝翰林,翰林的家当然是很阔的。由于考场舞弊案,鲁迅一家由阔至贫,这其中的沧桑冷暖深深烙印在童年鲁迅的心里,从而使鲁迅有了一颗敏感的心,一支深刻的笔。

上图是鲁迅祖父做翰林时的家,下图是落魄后的鲁家。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和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家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鲁迅的伤心之地。

鲁迅的散文《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堂》记录了他童年读书玩耍的生活。
在三味书屋的一个角落里,有鲁迅的书桌,每天来三味书屋的人流不断,人们从祖国各地挤到三味书屋的门前引颈张望,只是为了看看鲁迅读书的地方。我亦引颈张望,聚焦在鲁迅的书桌上,仿佛童年鲁迅倔强的身影亦然在那个角落里晃动。

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身上流淌着贵族的血,却受尽了落魄后的侮蔑,不屈的灵魂在悲愤地呻吟,痛苦地呐喊,鲁迅文字的基调其实在童年已经形成。
百草园是最有生机的地方,树多,草多,鸟语花香,这是小时候鲁迅亲近自然的地方,也是带给鲁迅快乐的地方。
鲁迅文学的滋养,除掉人情冷暖意外,还来自于自然,来自于农村底层的生活的感受。
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自选集自序》中这样写到: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的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但我母亲的母亲是农村,使我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和花鸟并不一样。
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多层面的,丰富的经历和情感是做文学的人不可或缺的。

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深刻认知,决定了鲁迅最后的文学之路,一批鲜活典型的人物,从鲁迅的笔下走出,孔乙己,祥林嫂,阿Q,闰土,华老栓。。。。。永远活在了鲁迅的书中。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们的第一要着是要改变他们(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所在,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迅的格局与境界。

在鲁迅的故居前面是一面巨大的灰色影壁,上书“民族脊梁”四个金色大字字。在影壁的后面是鲁迅的诗篇: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民国时的鲁迅已经远去,如今更需要鲁迅这样的民族脊梁。
加载中,请稍候......